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探索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19期   作者:王波
[导读]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学内容和理念发生了变化,教学工作越来越强调学生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王波
        齐河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学内容和理念发生了变化,教学工作越来越强调学生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在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发挥国学经典文化的教育意义,加强优秀文化、精神理念的渗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好之情。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分析国学经典朗诵的积极作用,探索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路径,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国学经典;小学生;人文素养
        引言:在小学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内容,让学生徜徉国学文化的海洋,感悟人文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华文化的根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目前小学教学过度强调知识背诵和记忆,忽视精神文化熏陶和渗透,导致国学经典课堂内容僵化,教学效果和质量一般,不利于学生综合发展。因此,如何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如何发挥国学经典的作用,成为小学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国学经典诵读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加深学生精神感悟
        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小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小学生在诵读国学经典时,融入国学经典世界之中,感悟经典古诗词美丽意境,体会其表达的精神文化,不断熏陶自身思想感情,对加深学生精神感悟非常有利。同时,国学经典承载着古代诗人的情感、思想,有的反映了正确积极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有的歌颂了美好心灵和人性。小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学习到积极正面的思想观念,领悟到国学经典故事的人生哲理,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相比默读、自主记忆的方式而言,诵读国学经典更加具有感染力,更能表达其中蕴含的能量,可以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氛围中,学习国学经典文化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提升国学经典教学的效果。同时,在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实现情感表达和交流,既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创建活跃的课堂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素养培养环境。
(三)有利于传承国学经典文化
        国学经典文化承载了中国千年的变迁,记载了中国历史的内涵,也积累了祖祖辈辈精神智慧,具有极高的教学意义。在小学教学阶段,学生一边诵读国学经典,一边学习国学文化内容,不仅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掌握了国学经典知识,还洗涤了学生的心灵,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同时,在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升华学生内在精神,既发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了学生精神文化素养,还传承了国学精髓,促进小学教学健康发展。
二、国学经典诵读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
(一)传承国学文化精神,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在小学期间,学生正处于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初期阶段,学生对任何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也非常强烈。因此,在小学教学活动中,注重营造良好的国学经典文化氛围,落实国学精神渗透工作,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和注意力,培养学生国学文化诵读兴趣,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国学文化的理解。例如,在课间休息时间,学校可以利用广播电台,组织学生代表诵读国学经典,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古典文学环境,加强国学经典文化精神渗透。

同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制作诗词工艺报刊,通过设定报刊主题,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梳理资料、设计报刊排版等等,让学生在报刊制作活动中,了解国学经典文化。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营造良好的国学经典文化氛围,保障优秀文化精神的渗透质量,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作,有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综合素养,激发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兴趣。此外,在小学阶段,学生喜欢诵读故事、听故事,所以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国学经典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国学经典文化,从而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三字经》诵读时,教师可以先讲一些经典故事,如: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等等,让学生通过事故内容,体会《三字经》的内在含义。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国学经典诵读氛围,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国学经典蕴含的精神文化,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上国学经典文化,为学生人文素养奠定基础。
(二)优化国学诵读形式,提升语文素养
        在小学阶段,学生理解能力、感知能力较弱,所以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时,必须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创新国学经典诵读形式,增强学生对国学经典文化的感知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在国学经典诵读时,构建拍手读、情景读和唱读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诵读语感,加深学生对国学文化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国学经典诵读效果。例如,在诵读《弟子规》时,可以通过三字一拍手的形式,强调诵读的节奏感,也能加深学生对诵读内容的记忆。在学生基本了解诵读节奏后,再组织轮读的方式,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读一句,后面的小组依次接上。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弟子规》传达的精神文化,认识到孝顺父母、团结友爱的重要性,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还拉近了学生间的距离,培养了学生间的默契和协作能力。同时,在国学经典诵读前,组织学生演绎相关故事情节,利用情境读的方式,渗透国学文化精神,引导学生体会诵读的乐趣,感悟“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意义,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诵读的良好习惯。
(三)加强国学文化引导,陶冶学生情操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强调情感、文化的渗透,无需学生完全了解诵读内容,只需学生享受诵读的乐趣,体会国学经典营造的文化氛围,陶冶自身的心灵和情操。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仁、义、礼、智、信”等多元文化,这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儿女继承传扬的文化,将其融入到小学生的培养教育中,让学生从小受到优秀精神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无私无畏、自信自强的人格,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因此,在国学经典诵读中,教师应该加强引导教育,落实精神文化渗透,不断升华学生精神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诵读《论语》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摘抄经典格言警句,并让学生选取其中一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一些学生选择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激励自己学习思考、懂得学习;一些学生选择了“多读胸藏万汇,勤写笔下生花”,鼓励自己多读多写,加深对知识文化的记忆。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提升了学生人文素养,还让学生明白了一些道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视国学经典诵读的作用,加强国学文化情境渗透,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优秀精神文化的感悟,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通过分析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总结出培养学生诵读兴趣、优化诵读形式和陶冶学生情操等策略,保障了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开展。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发挥了国学文化的积极影响力,还传承了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学生精神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小燕.经典诵读与人文素养课程化研究中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8(17):20.
[2]王凤菲.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科普童话,2019(10):93.
[3]贾艳君.浅谈小学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和策略[J].新课程(上),2017(03):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