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启蒙教师情感策略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19期   作者: 刘苗苗
[导读] 现阶段,幼儿园毕业班孩子如何能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是广大家长和学校备受关注的事情
        刘苗苗
        陕西省韩城市新城区第二小学         715400
        关键词:幼小衔接   情感引导   柔和过度
        摘要:现阶段,幼儿园毕业班孩子如何能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是广大家长和学校备受关注的事情。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小学一年级儿童冷情使用情况不佳,调查资料显示,幼儿园进入小学后,完全可以适应的儿童占一年级儿童总数的20.5%,适应状况一般的占36.4%有43.2%的幼儿仍然无法很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实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那么,作为一年级启蒙教师,该如何用情感引导,帮助新入学生克服新环境的陌生感,柔和过度,顺利进入小学生活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一、家长情感策略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孩子的成长中,家庭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现在的家庭中往往是轻能力,而重知识的家庭教育,家长中存在着落后的教育理念,学生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家长的教育水平影响,在孩子初入小学,大部分家长把注意力放在担心孩子在校是否受委屈,不重视孩子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是不利于学生教育衔接的家长教育理念落后的原因,家长的教育态度和的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孩子的教育有重要影响。
        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内心的情绪和心态,因为家长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一旦有什么异样的情绪,家长比老师还要快感,知道由家长来观察孩子情绪和心态波动是最合适不过的,一旦家长发现孩子的心理变化,就应该正确改进孩子的心态。
        一年级学生还不会学习,正处在学习的起跑阶段,家长给予指导是必要的。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在入学前,家长要给孩子机会表达,帮助他组织语言,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2、指导孩子不要变成监督孩子,更不要坐在孩子身边没完没了的谈话。不大影响学习,还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3、指导不要变成代替,有的家长对于孩子不会的作业直接告诉答案,时间长了会滋生孩子的依赖思想
        4、指导是告诉方法,告诉孩子为何思考,为何去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指导是鼓励,鼓励孩子不仅要做得正确,而且要做得迅速,这样才能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
        6、要注重儿童自信心和任务意识的培养,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做事,这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基础,平时家长要经常给孩子布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并督促他们按时完成,如扫地整理衣柜,收拾碗筷,购买简单的物品,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逐渐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
二、环境情感策略
        孩子在进入小学前对小学生活既会产生向往,又会产生一定的恐惧。家长都担心孩子的心灵比较脆弱,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会产生不适应,因此心理上会抵触去一个陌生的环境。


        首先,教师应在学生进入校门的第一时间,帮孩子尽快熟悉校园生活环境,如:带领孩子参观新校园,介绍学校的各个活动场所和各多功能室的作用和活动规则,如厕问题等;其次,一年级教师应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根据学生特点来调整学习生活进度,老师对教室里的每个墙面和角落都进行充分的利用,使教室变得宽敞、活泼、优美,可贴上一些跟幼儿园相符的一些激励语言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最后,教师尽可能用孩子的语气来进行气氛营造,拉近和孩子的距离感。                     
三、课堂情感策略
1、使学生了解《小学生课堂行为规范》内容,并在老师的带领下模拟场景练习;
2、在幼儿园上课时采用的是围坐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和教师之间没有距离,很放松,而小学的班级授课桌椅摆放是按一定规律的,突变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产生了不适应的心理,儿童的有意注意不持久,无意注意占主导,导致上课时往往容易精力分散,思想松懈;
3、课堂组织形式要多样化,单调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没有使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往往只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高,教师的课堂提问比较保守,以封闭式提问为主,只是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和知识的重点进行理解,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因此,教师要适当参照幼儿园课堂模式进行小学课堂安排,创设孩子乐于接受的课堂模式,完成幼小衔接的柔和过度。
四、课外情感策略
        在小学教师的角度,应做到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儿童慢慢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主动联系幼儿园,增强小学教育和幼儿园教师的沟通合作,共同努力做好学习语文的衔接工作。
 1、引导学生做好上小学的心理准备
可以让孩子在课外多接触身边的小学生,了解小学上课作业考试等情况,从而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2、利用资源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
        进入小学后,学习的模式成为课堂教学,课间休息时是充分自由的,要自己整理书包,自己喝水,自己上厕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困难和问题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学习生活不能在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师,要慢慢地学会自己生存生活学习和劳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前提。
3、创设学生自我服务能力的条件。
        在小学,许多事情都要孩子自己照顾,比如自己记作业,鞋带开了要自己系下雨了,要自己打伞,自己背书包,按课程表调调理,调整自己的书包这些小事。让孩子具有一定的自我服务的能力
4、加强学生学习方面的自我管理
        学习能力的准备,包括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的准备也包括。学前阅读学前书写和初步。计算能力的准备
5、培养学生听的习惯与能力
        大人要对孩子听得习惯负责,相信孩子的能力,不要过多重复自己的话,家长要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识、规则。要要求孩子爱护整理书包,要让孩子懂得珍惜时间,独立完成自己的作业。
6、创设情境加强学生的社交能力。
进入小学,进入一个新的交际圈,表达自然就显得重要起来,通过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容易获得别人的肯定,自然就获得了充分的自信。
7、在生活中,注重学生学会承受挫折,学会忍耐
        对孩子进行一些挫折教育尤为重要。所以老师家长评价要具体,要让孩子能正确认同自己的优缺点,认同别人的优点,同时与孩子一个具体,并能达到努力的目标,鼓励孩子完成目标。
        小学对于新生来说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新的生活环境,更加考验孩子们的独立性、自主性,而此时正是老师培养孩子们的意识感,动力感的契机,从而让孩子以更好的心态,从容面对新的学习环境。相关专家表示:这个时期,教师抓住机会,因势利导,将情感教育很好的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将会对新生小学过度起到事半功的作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