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品德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19期   作者:梁贵平
[导读] 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是初中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梁贵平
        山西省孝义市学前教育服务中心 032300
        摘要: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是初中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是以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和法治观。所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的设置,符合我国的育人观,帮助国家培养出大批的高素质人才,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也促进社会思想品德水平的提升。
        关键字:初中品德教育、生活化教学、重大意义、积极举措
        引言:初中的思想教育有助于帮助初中学生在三观还未完全形成的阶段,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并且让其了解基础性的法律知识,让学生做到知法守法和懂法。在本篇文章中,笔者立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带来的积极意义,指出在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经过有效思考,提出了一些积极举措,希望能够促进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落实,促进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生活化教学。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设置的意义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家长或者教师不积极加以引导,让学生被外界的诱惑吸引,则很容易使学生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道德观。所以说,在初中时期,设置思想品德课程,思想品德教师通过生活化案例的解析,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有助于学生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做一个三观正确,对社会发展有益的人。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设置的意义
        1、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过深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设置的初衷是为了通过教材的讲解,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但是在当前的初中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对教材知识的讲解,并且以对教材知识的背诵和记忆为课程目标。甚至对他们来讲,通过记忆教材的相关知识点,拿到高分,便是学习这门课的意义所在。这样的应试教学方式,虽能使学生的成绩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却脱离了此课程设置的真正目的和意义,违背了国家的育才观。
        2、重理论轻实践,脱离生活
        在当前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由于老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有误,导致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其生活化的实践。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学生能对思想品德的某一知识点倒背如流,但是当实际生活中发生问题时,却依然束手无策。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远离学生的生活,不仅学习起来吃力,并且对解决生活问题也没有任何意义。
        三、促进初中品的教育生活化的积极举措
        1、转变教学理念,使得教学理念生活化
        要想促进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则从其教学理念开始进行改变。


        行动是受理念指导,所以理念的设置十分关键。只有设置生活化的道德教学理念,那在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够遵循这一理念,从这一理念出发,采取相关的教学行动进行教学活动。
        2、转变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贴近生活化
        在以前的初中思想道德品德教育的教学目标中,“通过背诵记忆相关知识点,取得一个好的成绩”是核心。这就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十分注重思想品德教育成绩,忽视了其生活化的意义。
        所以在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也要相对应的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从“重视分数成绩”到“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生活化的转变。
        3、在教学过程中,从生活化场景选择教学案例和教学教材
        要想促进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通过生活教材的选取,来促进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引导者,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有效引导十分关键。在课程案例的选取上,教师可以结合课本教材的相关知识点,选择生活中的教材,将两者进行有效整合,来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习更贴近生活。例如在讲解到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公民的基本权利》这一章节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从家长出发,了解作为未成年人,亦或是成年人在生活中拥有哪些基本的权利。
        结合当前时事热点,进行教材内容的选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做到关心当前社会的时事热点,并且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层层分析,来验证所学习的知识,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其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也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思想品德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后还能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实时热点,拓宽学生的眼界。
        结束语: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设置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教师要意识到,这门课程设置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培养正确三观,而不是为了背诵知识点获得较高的分数成绩。所以教育工作者要从生活出发,促进思想品德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结合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具备基本的是非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法律观、道德观,帮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陆晓明.道德与法治课涵育学生核心素养路径探索——以“生命的思考”教学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旬,2017,0(9):18-20.
        [2]李敏.浅谈初中思想政治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2(1):239-239.
        [3]刘弘瑛.抓养成教育 促学生发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7,0(23):58-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