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珈玮
重庆市西南大学文学院 400700
摘要:《昂朵玛格》这部戏剧是拉辛的代表作品,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作品取材于《昂朵玛格》与《特洛亚妇女》。古典主义戏剧作品的最主要特征就是要崇尚理性歌颂意志的力量,克制个人的情感,由此出发重点强调国家利益至上的特点。拉辛以理性与情感的冲突写下来本部戏剧。本文将重点分析在拉辛戏剧文本《昂朵玛格》中爱妙娜的悲剧性特点。
关键词:拉辛 悲剧 《昂朵玛格》 爱妙娜
拉辛一生一共创作了十一部悲剧,他的悲剧创作主要有以下美学特征:其一,拉辛的悲剧更注重写人物自身的理性与情感之间的冲突,并且这一矛盾与冲突一般会随着剧情的发展导致主人公最终走向死亡的深渊。其二,拉辛的戏剧更加注重戏剧本身的真实性要求。其三,他的悲剧作品往往会通过对主人公的台词加以渲染,达到一种“隐性台词”的效果,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细腻刻画了人物内心的心理冲突和发展过程,在心理冲突之中展示了人物理性和情感之间的冲突。而《昂朵玛格》当中爱妙娜的悲剧性特征也是通过以上三点所体现出来的。
一、个体欲望与理性的冲突
从爱妙娜自身来讲,作者其实是将她的欲望放大化了,在第二幕一开场,她便说道:我愿照你的意思去做,我同意让他来见我,我也很愿意给他这个快乐。这里所说的这个“他”就是奥赖斯特。在这里她愿意见奥赖斯特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她接受了奥赖斯特对她的爱,而是说她将奥赖斯特对于她的感情与卑吕斯对她的忘恩负义进行了一个对比,最终选择了去接见奥赖斯特。从这一点来说,她愿意接见奥赖斯特并不是因为她对于奥赖斯特有了好感,而是对于爱情有了一个更加物质性的看法,所以从这点来看她对于奥莱特斯之后的“答应”也并非处于真情实意,而是在个体欲望没有达到宣泄之下的一种冲动。但同时爱妙娜身上所带有的和平光环又成为了卑吕斯所艳羡的一样物质,所以卑吕斯和爱妙娜订婚其实是将自己对于和平的期许与爱妙娜的真情实意进行了一个交换,但是爱妙娜又何曾不明白自己是被利用了呢,在第三幕第二场当中,爱妙娜对奥赖斯特说:谁想得到在我要离开他的时候,他才回心转意?我要同你一样的想,相信他只是畏惧希腊;他只是按照他的利益做事而并非出于爱情。在这里她其实吐露了他对卑吕斯这样一个“伪君子”的真实看法,但是爱妙娜仍旧选择了走向这样的爱情,这里的也突出了爱妙娜个体欲望的展露。
而在之后,当爱妙娜知道卑吕斯要迎娶昂朵玛格的时候,她的个体欲望被彻底打破了,所以才想出了让奥赖斯特去刺杀卑吕斯这一个恶性的想法,正如莎士比亚所说:“情欲犹如炭火,必须使它冷却,否则,那烈火会把心儿烧焦。”但爱妙娜又何曾不知就算她被卑吕斯迎娶了,她婚后的生活肯定也会是过得如履薄冰。但是她不想去想象也不敢去想象,她坚信卑吕斯一定会为了和平和安稳去娶她,但可惜她想错了。当她知晓卑吕斯为了昂朵玛格放弃她的时候,当她知道卑吕斯为了昂朵玛格而要放了俘虏的时候,爱妙娜自身的理性终于被彻底打破,于是她让奥赖斯特去刺杀卑吕斯。正如拉布吕耶尔所说的那样:“人们想获得全部幸福,如果办不到,就要让所爱的人遭到不幸。[ 让·德·拉布吕耶尔(1645—1695)古典主义后期散文家,文学批评家.]”而事实上,爱妙娜在这之中也想通过设法让希腊人索取安德洛玛克的儿子这样一种理性的方法让卑吕斯无法迎娶昂朵玛格,但可惜这样的方法却适得其反。
究其根本,爱妙娜的的主要转变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开篇陈述自己被困在了“被抛弃的悲哀”与“放弃的不甘”之中;得知婚礼正在进行准备,自身陷入矛盾,但仍旧很期待卑吕斯能够迎娶自己;得知卑吕斯仍旧要迎娶昂朵玛格,报复心理占据主导,想要通过奥赖斯特刺杀卑吕斯;而当爱妙娜得知卑吕斯被杀之后,她自己也陷入了极度的悲痛之中,最终精神崩溃而走向死亡。总体而言她的情感走向如下图所示:
.png)
事实上,情感本无善恶之分,但是欲望的善恶问题却行成很大的争议与分歧。对个人而言,欲望的确非常重要。霍布雷斯曾说:“没有欲望,就会死。”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之中进化出了欲望的种种能力,欲望本身的确没有错,善恶判断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他者的生存。但是在这之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当欲望与人的本身理性产生一定冲突的时候又将会对欲望的善恶进行一个怎样的区分呢?在本部戏剧之中,爱妙娜也采用了理性的方法对待自己的欲望,然而这种本身的理性还是被强大的欲望所打败了,所以她最终才会选择让奥赖斯特去刺杀卑吕斯。但当卑吕斯真正被奥赖斯特所杀的时候爱妙娜又回归到了一种理性的状态,自己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做出这样错误的选择,但是已经为时已晚,所以她将这种种的后悔与悔恨施加到了自己和奥赖斯特身上,于是酿成了最终的悲剧。可以说爱妙娜自身的悲剧性是建立在理性与欲望冲突中“怨+欲”的模态之下的。实际情感的表达就是愤怒之后的悔恨。
二、他者的悲剧性解构
个人的欲望宣泄是与他者有着很大的联系的,而在本部戏剧之中,刺激爱妙娜逐渐走向疯狂的人物主要有三个:卑吕斯、奥赖斯特、昂朵玛格。在这三位之中昂朵玛格对于爱妙娜欲望的刺激其实是隐性的,在拉辛《昂朵玛格》中,昂朵玛格既是一位恪守本分的妻子,又是一位对自己儿子时刻关心爱护的好母亲。她本是厄克多的妻子,但是面对新的最高统领她却没有屈从,而是保持着自身的节操,而这点也正是隐性的促成了爱妙娜的疯狂举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人如果一再的拒绝另一个人对自己的好,那么这样的行为在外界看来就是一种欲情故纵的手段与方式。无论从哪一点来看昂朵玛格都是整部戏剧里面无可挑剔的模范人物,用拉辛的话来讲,她就是“她是遵循我们现在对这位王妃的看法的”[ 转引白戈德曼《隐蔽的上帝》,蔡鸿滨译。]。而就奥赖斯特而言,他的责任和使命其实在开头就很显而易见的展现在了观众的面前,他的责任就是在于他要保护全希腊人命的安全,也就是说,他需要将爱妙娜和卑吕斯的婚姻很好的完成才能完成他自身的使命。然而他虽然充当的是希腊的使臣,表面上虽然是行使国家的公差,担负的是民族义务,而其日的却并不在公义上,而是为了自己的私欲。他的心里有着爱妙娜。但是这种私欲又与爱妙娜的情感产生了一种对立,爱妙娜爱着的是卑吕斯,所以这也造成了他自身理性与欲望的一种矛盾所在。但是当爱妙娜拿出自己的真情与刺杀卑吕斯的使命进行交换的时候,奥赖斯特出于欲望的指使无疑的选择了后者,只是他不明白的是这样的欲望其实是建立在冲动与愤怒之上的,他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保持不变,而是会不断地递减直至消失。那么奥赖斯特对爱妙娜的爱难道也完全是欲望的驱使吗,欲望的差生毕竟和爱意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柏拉图式性爱,在正常人身上是很难达到的,爱情首先必然是以欲望为开端。在这其中,奥赖斯特其实是是将爱妙娜看作了意见宝物或者说是一件物品,他想要争夺它,只要争夺过来,他就获得了胜利。所以从这点来看爱妙娜也成为了奥赖斯特和卑吕斯所争夺的牺牲品。然而,在他选择刺杀了卑吕斯之后,爱妙娜无情的反悔继而自杀也成为了奥赖斯特走向悲剧性结局的主要原因,可以说卑吕斯是将自己陷于欲望的深渊之中无法自拔了。而对于卑吕斯而言,他的主要想法是想要迎娶昂朵玛格,为了昂朵玛格他什么都能做,但是这样一种欲望就会使得他自身陷入一种矛盾之中,他不想放弃对于真正爱情的追求,但是与此同时他又不得不时刻保持一种理性的状态,他想要通过和爱妙娜的婚约定下媒妁之言,继而稳固自己的地位,但是这两者是不可兼得的,所以当他在左右摇摆之中也不断促成了爱妙娜走向崩溃的边缘。
事实上无论是昂朵玛格、卑吕斯或者是奥赖斯特,他们各自都有着对于自身欲望的追求,昂朵玛格一心想要保全厄克多的后代,卑吕斯则是想要和昂朵玛格定下婚约,而奥赖斯特则是想要迎娶爱妙娜。这重重的矛盾与复杂关系其实使得本部戏剧中的每个人都走向了悲剧的结局,而这样的矛盾之中也不断促进爱妙娜走线了崩溃的深渊。
三、结语
许多人都认为在《昂朵玛格》这部戏剧之中昂朵玛格成为了全剧的中心人物,而笔者却不这么认为,在这部戏剧作品之中各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环环相扣的,各种的嫉妒和报复不断地纠缠,荀子曾言:“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 引自《荀子》(中华书刊2015年12月版)]在《昂朵玛格》这部戏剧当中正是由于爱妙娜自身理性与欲望的冲击以及他者的一系列欲望行为最终导致爱妙娜跌落在悲剧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主要参考文献:
1.专著【M】:高乃依、拉辛:《高乃依拉辛戏剧选》,张秋红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2.专著【M】: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3.专著【M】:[美]G.墨菲,[美]J.柯瓦奇.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上册)[M].林方,王景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专著【M】:陈迎年.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荀子的美学精神.上海:三联书店,2013
5.专著【M】:普什科夫编:《法国文学简史》,盛澄华、李宗杰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6.专著【M】:(法)高乃依,拉辛,张秋红.高乃依拉辛戏剧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7.期刊文章【J】:邓斯博.拉辛对古希腊戏剧的继承与超越--以美狄亚、爱妙娜、费德尔三位女性形象的比较分析为例[J].法国研究,2009,(3):45-49
8.期刊文章【J】:谭光辉.情感分析的叙述学理论和建立情感模态的新尝试[J].社会科学,2019
9.期刊文章【J】:黄开红.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一访聂珍钊教授m.学习与探索,2006,5.
10.期刊文章【J】:乔国强《文学伦理学批评之管见》。<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
11.期刊文章【J】:谭光辉.情感分析的叙述学理论和建立情感模态的新尝试.社会科学,2019,(4):16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