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语言学科军民融合发展面临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19期   作者:叶金凤
[导读] 军民融合发展,其目的在于打破军地两大系统相互隔离、相互封闭的状态,形成军民两大体系之间的信息沟通、资源共享、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叶金凤
        武警工程大学乌鲁木齐校区   
        摘要:军民融合发展,其目的在于打破军地两大系统相互隔离、相互封闭的状态,形成军民两大体系之间的信息沟通、资源共享、良性互动、协调发展。针对当前军地双方融合方式单一、融合范围狭窄、融合效益低下等问题,如何更好地促进融合,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军民融合   面临问题   对策
        
        少数民族语言学科作为武警工程大学乌鲁木齐校区的特色学科,在学科建设、学科资源、师资力量等领域与地方高校具有相似性和通用性,面对军民融合大背景下学科建设新的历史机遇期,积极探索少数民族语言学科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走出军队院校特色专业融合式发展的新路径,是提高学科建设质量水平的需要。目前,少数民族语言学科尚处于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一、少数民族语言学科军民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军民融合的认识不够全面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军民融合将成为国家今后五年的工作重点,同时也标志着军民融合发展呈现出整体推进、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长期以来,受到军地双方不同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的制约,我们与地方高校合作交流极少,对少数民族语言学科建设走军民融合道路持怀疑态度,对融合的内容、形式和深度认识不够。一方观点认为,维吾尔语作为小语种专业,研究单位有限,研究范围受限,加之语言专业难以产生效益,没有融合的必要性。另一方观点认为,军校的网络安全工作很重要,担忧军民融合项目的“度”把握不好,会造成失泄密等安全问题,存在安全隐患。军队的开放意识不够、地方院校对军民融合缺乏主动性、军地双方协同意识欠缺等问题也制约着军民融合的发展。
        (二)军民融合的形式比较单一
        军民融合策略实施以来,由于时间短,可借鉴的经验不足,一些单位在谋划此项工作时,还不能站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对本单位如何推动、开展此项工作没有明确的思路,仅限于执行上级部门指示,工作缺乏主动性、创新性。一些教员对本学科专业如何借助军民融合发展优势,开展本专业领域具有前瞻性、开创性的探索性研究不够,对如何开展军民融合项目合作及合作的具体内容、形式缺乏了解。这些原因导致我们与地方高校军民融合的项目形式还比较单一,融合单位主要是开设相关专业的地方高校,融合方式主要采取实地调研参观、座谈交流、电话沟通等,融合的项目与内容主要局限于教材编写、教学活动、学术交流等方面。
        (三)军民融合的制度还不够健全
        近年来,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军民融合相关政策,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对军民融合式发展均做出了重要战略部署。在重大战略和重要思想论述的指导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法制化也逐步走向健全,但总体来看,军民融合发展的相关立法还严重滞后,目前现有的法规内容不符合军民融合发展的形势需要,部分法治制度内容互相抵触或存在立法空白,涉及解决军民融合纠纷的法规更是少之又少,为促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必须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军民融合中参与主体的行为。


        二、少数民族语言学科军民融合发展的主要对策
        少数民族语言学科在军民融合大背景下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总体上看,军地双方融合的深度不深,广度不广,在充分挖掘军地合作潜力,不断开拓军民融合新领域,积极寻找融合发展新的增长点上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空间。
        (一)强化认知,形成共识,优化学科课程布局
        军民融合策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眼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要不断加强军民融合政策的学习研究,努力吸取国内外先进做法、成熟经验,充分认识到军民融合是兴国之举、强国之策,认识到在军民融合背景下开展少数民族语言学科建设与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军地双方在学科建设共建共享、协同创新等方面具有的广阔的前景,切实在思想认识、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全面融合,在新的起点上开创军民融合发展新局面。
        课程设置是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学校整体功能的发挥和长远发展。少数民族语言学科在课程的设置还需要做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依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将地方高校开设比较成熟、可共享的网络课程,建议不再做该课程的重复设置,节约时间和资源;对于一些开拓学员视野、丰富学员文化底蕴的课程,可压缩授课时间,采用讲座、指定书目阅读或网上视频资源自学等方式完成。
        (二)搭建平台,形成合力,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
        随着武警部队对少数民族语言专业翻译人才需求量的增多,学科专业教学任务的调整,对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军队院校应结合国民教育体系,积极探索军地共同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通过军民融合和资源共享搭建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平台,大幅度提升军队人才培养的起点,为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发挥纽带作用。
        组建学科团队。在军民融合背景下,充分利用军地资源,紧紧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人才三个环节,通过直接从地方高校引进文职人员、聘请专家教授,特别是加大创新型青年骨干师资力量的引进和培养,优化教员队伍结构,努力建设一支具有精湛的专业技术、深厚的文字语言功底和精通民族区域宗教、文化、习俗的高素质少数民族语言学科专业人才队伍,建立一支年龄层次、学术水平、梯次配备均较为合理的学科团队。
        完善合作机制。负责制定和实施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把握学科发展方向;提出学科团队及其成员的培养与引进计划;建立教学团队管理制度;重点组织和协调团队建设相关事宜,实行军地学科负责人双向结对,签订合作协议,争取科研课题,开展学术交流,带领教学团队成员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圆满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
        (三)明确需求,精准对接,创新学科融合模式
        需求牵引,搞好融合发展顶层设计。搞好少数民族语言学科的军民融合,应该认真分析军地双方在人才培养、科研资源、学科设置等方面的特色优势,明确双方在军民融合方向上的内在需求,以需求为牵引,搞好顶层设计,以需求为牵引,加强统筹规划。设立专门机构,统一指挥,统一规划布局,要做到能够协调军队院校和地方单位各个方面,打破军队院校自我封闭状态。
        对接顺畅,推进信息数据共享。明确需求指向,关键在于寻求军地双方融合的项目,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中完成融合目标的对接与实施。定期通报军地双方建设发展现状和需求,及时发布项目培育信息,从而加强军地双方的沟通,实现军地多领域、多层次资源互通,为有效地找准融合单位、拓宽融合项目渠道、创新融合形式内容、实现需求对接、订单培养打好基础。
        军地协调,统一部署,增强军地协同作战能力。依托相关部门,及时收集和通报军地双方有关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政策法规、融合需求、项目建设中的情况,确立融合意向和项目,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建立军地联席会议,分析军地项目融合过程中的相关情况、发展形势,就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进行协调和解决,稳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进程。建立军民融合考核评估机制,对军民融合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对其科学性、有效性、军事价值、经济效益进行研究总结,为进一步拓展融合范围、丰富融合形式、提升融合层次提供借鉴和途径。军地协同模式的建立和完善,必将利于军民融合目标实施中任务的清晰明确、资源的高效整合和过程的高效一体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