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颉
(南京理工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4)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学习困难生的教育和帮扶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高校辅导员,除了依靠自身对学困生的帮助之外,如何正确的引导学习较好的学生以及党员参与对学困生的帮扶工作,并对帮扶进行过程化管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学生教育;学业帮扶;过程化管理
一、主题与思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更好地发挥学生党员和骨干在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在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关注学生需求,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搭建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平台是非常重要的。辅导员通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骨干在学风建设上主动“亮身份,做表率”,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业上的先进优势,以学业帮扶计划实施为抓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给予学业困难生人文关怀,同时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帮助他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助人中实现自身党性修养的不断提高,强化奉献意识与责任意识的培养,通过朋辈间的良性沟通、引领、帮扶等,让学业困难生克服学业压力,找准定位,重拾学习信心,尽早摆脱学业困境。
二、方法与过程
1、探索学生需求,细化帮扶体系
学业困难学生信息库是对“学困生”基本信息的记录,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业情况、采取针对性帮扶的依据。每学年伊始,辅导员都需要及时调整学业困难学生信息库,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成绩进行全面分析,形成年级成绩分析报告。年级辅导员更新传统教育观念和方法,通过认真排查“学困生”现状,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分层引导,深入了解学生,对照学习、行为规范等学困状况进行排查分类,建立个人档案,由年级学业指导部负责管理。对已确认的“学困生”,各班分类组织安排一对一结对帮扶,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党员、学生骨干为主,做到明确帮扶目标,责任落实到人。
在实行学业帮扶的过程化管理的同时,年级通过举行成绩分析报告会,与列入被帮扶计划的学生谈话,通报学业现状,帮助分析原因,给予在学习规划、时间管理及目标确立等方面的建议,并开展教育引导,劝导放下思想包袱,主动接受帮扶,充分体现教育关怀。辅导员还可以根据专业划分、学生专业特长将帮扶组分为基础知识帮扶与能力提升帮扶,安排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骨干主动认领被帮扶对象,确立学业牵手,并举行学业帮扶结对仪式,分别签署《承诺书》与《自愿书》,明确帮扶与被帮扶成员应履行的义务与责任。学期中,年级可以通过开展学业帮扶表彰大会,表彰在帮扶工作中表现优异的“助学先锋”,细化奖励激励机制。辅导员通过强化学业帮扶的过程管理,实施跟踪调查反馈制度,定期召开帮扶工作总结会,建立“学困生”帮扶情况记录档案,建立“学困生”流程管理机制,及时鼓励与引导,扬长避短、防微杜渐,细化帮扶体系,明确下一阶段工作目标。
2、发挥朋辈力量,推动学生主导
学业帮扶,重点就在于结对子。辅导员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和特点的基础上,搭建互助平台,以良好的班集体为突破口,通过建立帮扶对子和帮扶小组,发挥朋辈互助力量,形成学生之间相互帮扶、取长补短的良好氛围,减轻“学困生”的心理压力,确保“学困生”能够得到及时而真诚的帮助,从而不断增强自信。
在年级学业帮扶工作中,根据“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辅导员可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寻找“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坚持“五个一”,即:多一点爱心,多一点鼓励,多一点点拨,多一点表现机会,多一点思想交流,在帮扶各环节坚持“四个优先”,即“优先提高、优先答疑、优先检查、优先表扬”,在学生参与帮扶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地提出分阶段要求,对于进步较快的学生及时进行表扬鼓励,让帮扶对子和帮扶小组的成员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更主动的参与到帮扶工作中,起到主导作用。
辅导员也可以通过组织多场专题讲座和座谈会,开展理想教育、专业成才教育、信心教育、目标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帮助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困难,树立自强不息、奋发成才的信念。辅导员还可以邀请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师对同学们进行心理辅导,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三、成效与经验
1、发挥能动性作用,发扬主人翁意识
当今高校学生缺乏自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习惯于被动接受,难以发挥自身潜力,很多具有才华的学生被埋没。学业帮扶过程化管理,全程充分发扬学生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而开展,从参与帮扶计划到各年级辅导员统筹整体工作,都是由学生起主导作用。只有学生才真正了解学生群体,发挥学生特别是学生党员和骨干的能动作用,是推动帮扶计划在学生群体中得到最大程度响应的最好办法。学生在前期通过参与成绩分析等环节,了解身边同学困难和需求,根据身边同学的实际情况,制定帮扶计划,准备帮扶内容,发挥朋辈力量。在作为领袖角色向同辈同学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参与帮扶的学生能够充分寻找到正确的思想引领,提升综合素质及个人能力,并收获同学们的认可和赞许,从而获得自信,对学生来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学生通过获得活动全程的主导权,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提升学生责任意识,对身边的同学负责,主人翁意识由此提高。
2、从细微之处着力,于精细之点立足
一对一帮扶之微,在于着力点的细微,在于帮扶计划的精细,在于活动影响力的聚少成多。辅导员工作的目标是帮扶计划落地,落实,落点,通过一系列帮扶活动,要求帮扶者贴近“学困生”需求,将帮扶内容细致到最实际的点,从而使对应的学生能够高效率地接受帮助。辅导员建立“学困生”帮扶研讨制度,及时掌握各班级帮扶对象的动态,研究教育手段和方法,做细帮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帮扶经验,及时进行交流推广。在这样的模式下,精细的计划给帮扶者和被帮扶者更多精心雕琢的机会,通过更多形式和方法,创新帮扶内容和模式,从而获得更好的效果。
四、加强和改进
1、坚持“三贴近”原则
为使学困生学业帮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辅导员需要在在今后的帮扶过程中把科研、创新创业等主题融入帮扶教育过程中,通过学生互助牵手,以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为主要力量,激发主体意识。
2、树立品牌效应,建立长效机制
学业帮扶是一个长远的过程。辅导员在组织学业帮扶工作时需要在组织、管理、开展等方面形成制度,不断扩大影响力,通过继续利用学生标杆“零距离”的特点,在帮扶活动中发挥专业的特色,依托专业力量,进一步拓宽思路,探索帮扶新途径,努力建立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陈莉, 武凌芸. 精准思维视域下大学生学业帮扶模式探析[J]. 陕西教育(高教), 2019(10)
[2]宓旭峰. 学分制大类培养模式下高校学生学业预警制度的探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1)
[3]王国锋, 陈帅, 戴雨吟, 梁茂宗, 冯沸. 本科生学业帮扶精细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为例[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8(11)
[4]王晓宇. 近十年来朋辈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学业帮扶机制研究综述[J]. 高教学刊, 2019(20)
作者简介:徐颉,1992年,女,汉族,籍贯:江苏省泰州市, 研究生,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本科生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