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19期   作者:黎桂成
[导读] 构建有效教学课堂是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教学发展的必然方向
        黎桂成
        东莞市中堂中学   广东 东莞   523000
        摘要:构建有效教学课堂是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教学发展的必然方向。以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初中生的学习特点,明确新课改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要求,深层探索如何在核心素养下展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此实现预期设定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
引言
        自从新课程改革推出以后,社会大力倡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部要求各省市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匹配,一起努力提升学生对于新课程的认知,学习。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不掉队,能可以从容适应新的课程方案。这就要求每一科的教师要承担起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和文化教育的责任。初中是一门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又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性学科,因此,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实验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验探究形同虚设,即使开展实验教学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组织实验活动的能力,让物理实验发挥出真正的效用,推动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1初中物理核心素养的概述
        在初中课程的物理教学中,物理学的核心素养包括科学思维、物理观念、科学态度与责任和科学探究四个方面的内容,具体的内涵如下:
        (1)科学思维是指从物理学角度探究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以及事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对物理学的理论、模型以及经验事实相互之间关系的认识,是物理学中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思维。
        (2)物理观念是指从物理学角度去认识物质、运动、能量以及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是物理学的相关概念和规律的凝练和升华,是利用物理学相关知识和方法解释现象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一种能力。
        (3)科学态度与责任是指在物理学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认识科学的本质特征,在理解科学、技术以及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之上,应该具备的正确看待事物的态度以及责任心。
        (4)科学探究是指学生能够通过利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和处理相关信息,并且形成科学的结论以及对物理实验的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交流、评估以及进行反思的一种能力。同时,还要求学生具备对事物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提出相应的物理问题,并且进行思考和解决。
2核心素养下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2.1结合核心素养,培养科学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初中物理实验进行有效的教学,就要重视对于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对于大部分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现在所处的阶段都是思维发展和智力开发效果最好的时候。在这个时期的学生有旺盛的精力和想要学习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此时就应该对于学生有足够的耐心,通过科学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观察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很多时候学生无法直接的从物理实验理论中获取到有效的信息,因此无法快速的参与到物理实验的实验过程中,此时,教师就应该耐心的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培养他们物理实验的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教师对于学生的科学能力培养可以不仅局限于口头解答学生的实验问题,更多的可以是通过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器材和现象,来向学生解释物理实验。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素养,对于应试教育来说,实验课是为数不多可以培养学生思想素养的课程,它给予了学生一定的思考发挥的空间。

因此,我们就应该借着物理实验,来帮助学生开拓学习视野,丰富知识面,培养学生自身的素质,帮助他们拓宽思维。借着物理实验课的教学融入培养提高学生思维的知识,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比如说,学生在进行“定滑轮与动滑轮特点”的物理实验课的时候,对于所吊起的事物提升的高度和绳子移动的距离,很多时候教师和学生都无法有一个直观的判断,因此会影响整个物理实验的实现效果。所以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带领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有刻度的铁架台,这样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实现的现象和结果,这样的方式不但完成了物理实验,帮助学生学习到了物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了综合性的培养[2]。
2.2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有诗云:“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对初中物理教学工作而言,为了构建有效的教学课堂,教师首先要解决物理知识过于抽象的问题,若继续沿用传统教学观念,势必会阻碍学生的学习兴趣,且不满足新课改提出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创新和探索的平台,促使学生依据实验探究,在自主分析中明确知识的规律,以此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将感性思维转变为理性思维。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物理“串、并联电路的设计”时,在完成教学任务后,留下十多分钟的时间,为学生准备充足的零件,而后组织他们进行电路的串并联,这样不但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串并联有更深层次的认识。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回家寻找家里不要的小电器进行电路观察,促使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3]。
2.3基于核心素养,优化学生的审美水平
        对初中物理而言,其最大的美就是科学美和自然美,不但展现于自然现象中,而且融入理论知识中。初中物理教师要在研究物理学知识的同时,向学生展现物理理论的统一美和简单美。虽然物理知识讲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其具备的内在规律非常明确。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物理“液体压强”的过程中,可以引用生活案例进行指导教学。如酷爱游泳的人,会到深海里遨游,此时若想平常在游泳馆里一样直接穿泳衣下水,很难保障人体安全,这就需要他们穿上专业的抗压服,这样做的原因在于海里的压强较大,人体承受不了,穿特制潜水服可以抵抗绝大部分水的压力,保证人体不受伤害。在这一背景下,学生可以感受到自然中蕴含的物理美,不但会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兴趣,而且会构建审美意识,这符合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4]。
2.4结合核心素养,加强实验探究
        在初中阶段,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关键手段主要就是学习课本理论知识、动手完成物理实验并认真观察实现现象。而结合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就要求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将课本上用文字描写的物理知识,帮助学生转移到学生的眼前,让课本中的实验过程可以让学生亲手去实践,将实验的现象准确地表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样是对于学生学习物理和掌握物理知识一个很好的方式,通过一个个有趣的初中物理实验激发学生想要了解现象背后物理知识的兴趣。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应该在实验前,假设一些猜想的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举一反三,来推测这次实验可能会出现的实验效果和实验现象。如与马德堡半球实验类似的两个吸盘实验,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让学生自主想象生活中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力、创造力。
3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想在物理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物理教学工作者就要下一番苦功,认真探究如何创新教学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能够把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落到实处,就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和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显亮.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中外交流,2019(21):42-43.
[2]史臻沼.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文渊(中学版),2019(3):12.
[3]计辉.浅析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新课程,2019(6):193.
[4]许建军.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策略[J].下一代,2020(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