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个性培养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19期   作者:刘芳
[导读] 当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通过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设计,从而更好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刘芳
        江西省瑞金市中国华融瑞金希望小学  
        摘要:当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通过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设计,从而更好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语文课堂转变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在全球文化的冲击影响下,要不断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自觉的接受语文知识的学习,为将来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教学方式改革势在必行。只有积极的对教学方式进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当今的社会要求和教育理念,从而让语文课堂重新绽放出光彩,实现语文课堂的教学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个性培养;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们语文学习、语文素养形成的关键阶段。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上,学生们被动地学习知识,学生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效率得不到提升。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广大教师需要积极去探索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
        (一)教师沿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手段
        结合现今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有的教师的观念和思想仍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没有充分地与新时代接轨,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充分领悟和理解,导致在实践教学中教学的方式与手段均过于落后。教师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课本教材展开,通过板书、课件或口述等方式来向学生呈现众多知识要点和教学内容,一味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和掌握吸收所教学的内容,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虽然在这种灌输方式下,能够让学生记忆一些知识和内容,但却很难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性无法得到体现,处于被动接收状态,难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导致语文教学受到诸多的局限和影响,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教学中反思与总结不足
        新课程要求教师能够及时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与总结,要求教师能够充分结合新课程的相关标注与规范,来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对课堂授课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从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然而在实践中,仍有部分教师功利心比较中,一味的相应课程改革的号召而不能够切实结合班级特点、具体学情以及学生需求,缺乏对教学工作的有效反思与系统的总结,导致教学存在的不足无法得到及时的弥补和完善。结合教学经验来看,及时的教学反思与有效的总结工作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帮助教师找到教学方向和改进方法。显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充分做到这一点,缺乏对反馈信息的收集以及教学工作的反思,对于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个性培养分析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环境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造的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创造上述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首先,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每个班级都应该有精彩的教学设计。特别是在绪论中,我们要巧妙地、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在备课时设计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必须具有启发性、连贯性、易到难、基础性和有效性,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评价,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尊重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特别是,应该鼓励贫困学生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激励。其次,我们应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说话得体,容易进入人群,富有人情味,尤其是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我们必须平等对待他们。教师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艺术语言。

教师应该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影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每堂课上,老师都应该调整自己的情绪,把每一种情绪传递给学生,展示给学生。最后,教师应该使用幽默和充满激情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一个教育家首先是幽默大师。”引导学生将“想我学”转变为“我想学”的良好氛围,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二)转变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通常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老师在课上讲什么,同学们就听什么,老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由于老师和同学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重,语文知识也变得枯燥无聊。同学和老师在课上的交流不多,学生们过分的畏惧老师,由此老师在课后无法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不能改进课堂教学,课堂质量不断下降。进行中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改革,老师要首先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辅助者,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的学习能够更加有效的发现在课上的学习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同学进行交流,在无形中形成了良好的同学关系。
        (三)课堂教学中的个性
        新课程实质上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这也是师生带来的个性共鸣,尤其是在课堂教育、实施“先天”学习、考虑学生的个体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思考、情感和经验以及充分承认和鼓励他们的个性等方面。中小学语言个性化是满足当前新课程需求和继承我国优良传统的正确选择。2000多年来,中国有一个教育历史,基本上教授了两千年的历史。教学内容是“人生整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有针对性、多层次、层次分明的教学活动,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才,首先在我们的课程中立足于“人格”。”.
        (四)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课堂积极性与兴趣
        学生的兴趣对教师的授课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盲目的进行知识点的输送与讲解,显然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提升。对于教师而言,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教师工作的难点所在。学生具备兴趣时能够更加集中主动的进行自主学习,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实现事半功倍的最佳途径。以往教学形式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因此,教师需要通过转变课堂模式,营造和谐师生关系,构建轻松民主的教学环境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与愉悦。在课堂上多给予学生发言和表现的机会,突显学生的自主性,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的结合,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更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能力,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从而较好地落实新课程的相关要求。
结束语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个性化品质的目的,要在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学习的主任,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优秀的语文教师,在引导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抓住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采用诱导启发,自主探究,合作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鼓励表扬为主,在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生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强.浅议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个性培养[J].文学教育(下),2020(08):189.
[2]叶武生.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汉字文化,2020(14):92-93.
[3]张之梁,郑延妮.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22):126.
[4]王润芝.中小学语文教学合作学习方式浅析[J].文学教育(下),2019(03):183.
[5]杨林.浅析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三个问题[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8,39(11):87-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