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妙英
广东省广宁县教育局教研室
【摘要】教育部提出:在全国中小学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在粤西北山区县小学进行器乐进课堂教学探究,把轻便易带,价格低廉,音色丰富;能独奏、能合奏、能自弹自唱的乐器——尤克里里带进了山区小学音乐课堂,为山区小学的音乐课堂带来了热闹的课堂气氛,多彩的音乐体验,实现了每生掌握一项器乐演奏技能的目标。
【关键词】 器乐进课堂 尤克里里 “唱、奏、演”三步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三部分领域二“表现”中规定了“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及“识读乐谱”四项内容,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粤西北山区要实现器乐进课堂,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器乐学习,参与体验是重要的途径,要每生一把乐器作为接触音乐、参与音乐表现的工具,就要考虑大多数家庭的购买能力;二是器乐学习是音乐课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课堂器乐学习的选择要考虑与正在使用的音乐教材相得益彰;三是乐器本身无好坏,作为音乐教学中的学具,适宜选择简单、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对于器乐进课堂,在过往的十年里笔者先后做过口风琴、竖笛这两种课堂乐器进课堂的尝试,这两种乐器都需要用上演奏者的嘴巴,把最能表达情绪、最美妙的乐器“人的嗓音”给占用了,而尤克里里既能独奏,又能合奏,又能伴奏,更能够解放学生的嗓音,可以边弹边唱,尽情的表达心声,还能锻炼学生的合作与协调能力,增强集体意识。通过尤克里里的学习,学生对调与调性的理解、对和声的感知等,都比只有歌唱的课堂更为深刻。所以学生对尤克里里弹唱课极为喜爱,尤克里里进课堂的课题开展也尽量使尤克里里器乐的学习紧扣学生现有的音乐教材,在完成音乐教材歌曲学习的同时延展尤克里里进课堂的广度和深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通过一年多时间在小学四、五年级开展集体学习尤克里里课堂教学研究,实现了每生掌握一项器乐演奏技能的目标。结合本地区使用的花城版音乐教材,构建了尤克里里学习“唱、奏、演”三步法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山区的音乐课堂变得琴声悠扬、歌声嘹亮,使学生在器乐演奏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感,受到情感的陶冶。
一、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器乐进入后改变了以前单一的教学模式,大大充实了音乐课堂,活跃了教学氛围,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尤克里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唱、奏、演”三步法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这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演奏乐器的技巧,还提升了学生的读谱、视唱的能力和对调式、调性的理解。例如:花城版教材五年级下册“七彩的乡音”单元中《青春舞曲》一课,教师首先让学生用“du”哼鸣法练声,学习用轻快、轻巧、有颗粒感的声音表达明朗活泼的情绪,并用三组简单的新疆舞蹈动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歌曲的节奏特点,为选配尤克里里伴奏音型做准备,对学生和着伴奏轻声识读歌曲的简谱、唱准音名也很有帮助;再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节奏、正确的换气、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歌谱音符较为密集和相似《青春舞曲》,这能为接下来熟练尤克里里“Dm/Am”和弦连接,并选配合适的节奏型为歌曲《青春舞曲》伴奏做好铺垫;最后对学生“演”的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符合《青春舞曲》音乐情绪的歌、舞和用尤克里里背板模拟手鼓拍击维吾尔族舞蹈节奏等多种表现形式来丰富歌曲的表现,通过自主编创、合作演出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创作,积极参与演奏及创造活动,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
二、构建丰富的音乐实践氛围。
音乐学科活动的第一大特点是实践性,实践学习的核心要素是身体参与,乐器的学习更如,要用指尖的触觉感受音乐的美和情感的流动。
古老的鲁特琴弦乐家族出身的尤克里里能演奏不同风格的节奏对乐曲进行伴奏,使音乐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这样能扩大学生接触音乐的范围,进一步促进学生感知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尤克里里的弹唱课的每一课时都以问候歌入手,让学生分两组,一组弹旋律,一组用“C-G-C”和弦连接配长琵音音型伴奏,师生边弹边唱,使问候歌的演唱温情而优美。又如:花城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歌曲《红星歌》一课中,教师依托学生初步掌握了弹奏尤克里里正确的姿势、手型、调音等,并初步了解“C-Am-F-Dm-G7”和弦连接、琶音、扫弦手型和基本弹奏方法,让学生参与C大调音阶弹奏,巩固音高概念和加深对音与音之间关系的理解,在课堂上安排小组自行摸索弹唱音阶,既训练学生识谱能力、弹奏能力,又能训练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而“C-Am-F-G”和弦把位的复习及和弦连接的实践练习,为新课教唱和演奏作铺垫;安排在这一课最后的拓展、创编环节是“唱、奏、演”三步法教学模式中最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演”部分,教师精心安排了分组合作创编实践挑战活动,全班分为4个组,组长随机抽取任务卡:弹唱组、小乐器组、动作组、护旗组,组长带领小组按任务卡提示进行创编活动,并组织小组练习,教师观察并适当指导。然后全班展示创编成果,尤克里里的优美旋律加上动感的打击乐,和弦的伴奏辅助,更能体现歌曲《红星歌》强而有力的气势,使歌曲的情绪表现得非常动人。这种器乐的合作是内在的、微妙的。学生们最喜欢这一项人人都能参与到创编实践活动,能自由创作,相互评价,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创编能力,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表现,在玩中学,在学中创,在创中演。这样既掌握的音乐知识,又能很好的将演奏技巧运用起来。音乐知识与乐器技巧教学课堂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学生与音乐的距离,使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体验旋律的美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构建多彩的艺术表现舞台。
在尤克里里器乐进课堂实践“唱、奏、演”三步法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唱和奏的练习最终成就了演的乐趣。之前同学们不敢演,是因为没有”招”,现在学习了尤克里里乐器,琴声、歌声和肢体参与,旋律弹奏和不同风格的节奏型伴奏都能成为学生编创的素材。教师为同学们搭建了不同层次的多彩舞台,首先是在班里每一节课都有分组表演的实践活动,每课的小收获积累成编创“语汇”;其次是在学校的室内舞台进行班际期中汇报演出和级际期末汇报演出,同学们可以全员参与,他们自主组队、创编伴奏和队形、准备服装、组织排练等,在音乐的海洋里交往与分享,从《兰花草》、《小星星》等的短小歌曲弹唱到《红星歌》、《青春舞曲》等的歌舞综合表演,感受集体艺术实践带来的快乐;再次学得好又有兴趣的同学成立尤克里里乐队,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尤克里里乐队先后参加了多场县里的大型演出,如58名尤克里里乐队队员以一曲《早安中国》在县跨年晚会上演出,88名尤克里里乐队队员以综合表演节目《祖国好》做为县庆祝建国七十周年晚会开场节目,赢得了乡亲们的赞誉。
“琴声悠扬、歌声嘹亮”,尤克里里器乐进课堂的教学实践,以尤克里里乐器为媒,让山区的音乐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在课堂上,同学们一改腼腆和木讷,表现得乐于参与、合作,敢于创编、表现,每节课上的唱,奏,演都是孩子们倾情的演绎,使孩子们充满了自信,并延展到社会的展示和演出,以艺术的姿态与社会交流。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
[2]王峰 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3]蔡梦、苏籍:《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2年。
[4]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江有标.器乐化音乐教育的思考[J].艺术百家,2006。
[6]阎伟:尤克里里校园标准化教材[J].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推荐,2018(07):016-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