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莹
河北大学 河北省保定市 071002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的“减负”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不仅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目标与宗旨背道而驰,阻碍当前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小学生减负是需要政府、学校、家长、社会多方努力共同解决的复杂问题,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将小学生减负难题的解决落到实处,需要多方通力协作。
小学阶段正是处于学习兴趣和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但是简单的叠加学习不利于他们学习兴趣的培养,甚至会挫伤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家长们一边忙于补习,一边向课程教师反映孩子作业太多,学习任务太重,他们也纠结不已,不知所措。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当前小学生减负的现状,从而发现存在的困境,力争寻求到新时期的减负之路,帮助小学生们重归健康的学习乐园。
二、理论综述与研究框架
本文以制度理性选择框架为基础构建分析框架,拟通过描述和分析行动情境和行动者确认行动舞台,分析特定制度情境下各行动者的行为及因需要而相互作用,解释既有信息和控制力下基于一定身份的行动个体,在参与政策制定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对结果的影响,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本文研究的减轻小学生学业负担政策是我国公共政策领域制度变迁的重要内容,涉及学生、家长、教师、政府等多元行动者,行动者之间的博弈与合作共同影响了减轻小学生学业负担政策的变迁与实施效果。基于制度理性选择理论分析我国减轻小学生学业负担存在的政策困境,这是多方行动者在一个行动舞台中共同参与行动情境的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分析行动者之间的互动以及行动者与行动情境的相互影响发现造成难以减轻小学生学业负担困境的内在障碍。最后,在制度理性分析框架下,针对减轻小学生学业负担存在的政策困境,提出相应的推进路径。
三、减轻小学生课外负担的政策困境
从1955年我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到2014年的“减负万里行第2季”的实施,中国的“减负”已经走过了60个年头,但其实施效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
(一)行动舞台不完善
在减负中家长应作为重要力量参与进来,但在相关政策规定中家长的责任只是“监督和配合”而且在政策中出现的次数最少。对家长力量的参与途径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规定的比较模糊,事实上也很难实现。且在具体实行中,基本是放弃了家长这个重要的主体力量。社会的力量的自主性发挥更是微乎其微,一方面缺乏监管,其次缺少参与的路径。学校教师依赖政策的指示,对减负具体措施的执行力度与学校自身的利益相悖,于是就造成了“上面很重视,下面很无奈,中间很无能”的尴尬境地”。
(二)行动主体缺失
对于教师来说学生们的成绩就是他们的绩效表,一定程度上反映他们对教育教学的能力。但是以单纯依靠增加学生负担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教师对减负的行动力弱,主要是自身的利益在此政策下不能凸显出来,实行减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仅要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 还要与学校家长积极沟通配合,综合考虑之下,教师对减负的内动力相对微小甚至是没有。
对于家长来说,学生的成绩关乎的不仅是孩子的未来,甚至是整个家庭的期望。减负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减掉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良好的身心发展,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和幸福感相较深受学业困扰、身心发展不健全的孩子要高,这长远的利益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就社会而言,随着知识经济信息化的发展,各行各业的交迭更替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的风暴裏挟着人们的步伐,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就小学生减负而言还未能形成大趋势,只能是政府、学校和家长等主体的小趋势,小学生减负仍需要大家的共同携手努力。
(三)缺乏减负监督监测机制
小学生减负作为教育界的痼疾,现正处于减负政策实行困难重重,监管不力的尴尬境地。减负涉及的主体较多,内容复杂繁多。学校的减负监测主要学校自己的管理团队,实质上与学校同气连枝,监管力度和规范作用不大。社会的培训辅导班的问责监督机制也不是很明朗。此类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缺乏健全实效的监管监测制度,问责不明确,反映渠道狭窄,使得减负政策的权威性进一步减弱。
四、小学生减负实现路径
(一)把握当前小学生减负新机遇
1、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随着教育科技与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使用更加直观高效,而且学生能接收到除文字外的图片、影像等多种信息,这不仅促使教学方式的优化,也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一方面提高学生上课效率和优化接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我学习效能感,这对学生学习主观上的负担感降低有积极影响。
2、家长群体力量的改善
小学生减负于家长这一主体一般以理论思想上宣传为主,家长对减负的实际参与度相对而言不够高。小学生减负的过程中一项显著的阻碍就是教育管理层面与家长的执行层面的不统一,如果能有效对家长主体的影响力加以引导,如此会减少小学生“减负”过程中的实践阻力,让小学生“减负”之路更加通畅。
3.就近入学政策的全面严格实行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就近入学”,为减轻中小学生的升学压力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这不仅切实保障了中小学生的入学机会均等,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小学生的升学压力,从而缓解了中小学生为了升学而承担过重的负担,亦在一定程度上对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负担有积极作用。
(二)政府建立有力的减负监督制度
教育行政部门颁发文件来对中小学进行减负,但是中国的地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使得执行的情况不统一,差异性较大,地区学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来进行减负。同时建立完善的执行、监督、问责机制是教育治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小学生减负也需要由上而下分工明确,层级管理,在内部监督的同时,也要引导家长来参与监督,以创新监督的形式。
(三)实行减负“学校负责制”
1.学校减负环境的营造
学校需要创新减负方式,来让教师以及学生对减负有比较明确的把握和理解。学校可以开展减负系列的讲座,邀请家长和教师一起参加,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同时也可以展开相关活动比赛如小品表演再现小学生负担过重的生活情景。创造小学生减负的氛围,让学校的教师职工和家长一起解读减负,执行减负,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教学的优化管理
教师教学的优化上课管理具体指向的内容、课程难度安排、作业设置、教学方式等内容,这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亦是恰当地设置上课的内容和方式,在不能超纲的范围内尽可能使自己的教学方式多样化,家庭作业应及时反映学习的内容,减少重复的机械的抄写。
参考文献
[1]崔颖萍,王义保公共政策视角下我国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2)
[2]刘尧,“减负困境”源于教育质量观的迷失[J].河南:河南教育(基教版)2017(2).
[3]马健生,吴佳妮.为什么学生减负政策难见成效:论课业负担的时间分配本质与机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2).
[4]马开剑,杨春芳.“减负”的内涵与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15(14).
[5]山子.“过重课业负担"是概念,还是判断:针对“过负”概念及其直接目的的探讨[J].基础教育,2014(2).
[6]杨欣,罗士琰.我国义务教育“减负提质”的评估研究:基于义务教育第三方评估的报告[J].教育管理研究,2016(6).
[7]曾晓洁,尹铁军,蒋飞.差异化推进小学生减负的实证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6(3).
[8]杨春妮.小学生“减负”政策实施中的现实困境与对策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