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19期   作者:张英明 史露露
[导读] “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顾名思义即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与意识在网络空间内的一种信息型投射
        张英明  史露露
        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   066311

        摘要:“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顾名思义即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与意识在网络空间内的一种信息型投射。网络意识形态与生活日常的现实意识形态的关系亦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因此,重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体现就必须同步重视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相关建设工作。但是,我国目前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形势严峻,需要有针对性的采取应对策略,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高校;大学生
前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爱与和平的世界性时代主题下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仍然充满着一些直观且激烈的意识竞争。因此,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加强年轻一代的政治信仰与思政知识武装是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积极慎重的吸纳优秀学生加入党员队伍,树立其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念,增强网络宣传机制,是网络意识形态竞争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必然途径。
一、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高校党建思政工作的时代挑战
(一)网络冲击高校教师教学权威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大助推力,也实质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同时,网络的蓬勃发展在教育行业来说,也一定程度的削弱了任课教师的教学权威性,使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面临着新的时代性挑战。尤其是党建思政此类在学生立场来看较为枯燥无趣的教学主题。因此,高校注重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学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必须从多媒体教学设备与网络平台的正确利用手段入手,使他们以教学辅助工具的概念而存在。学生对于课堂现实教学与网络辅助教学有明显的的认知区分。让学科教师的感召权威以正确的引航形式被贯彻,学生与教师一起完善自身,提升自身。
(二)网络侵蚀高校学生价值观念
        随着信息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人们接受并传播信息的途径不再被单一局限。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信息收集、处理、利用的过程变得愈发快速,开放性与交互性亦变得愈发实效。所以,在由网络平台催生的各种各样的网络文化中,高校大学生的言论与思想都潜移默化遭受网络文化影响,由此凸显出一些党建思政教育工作方面的劣势。而大学生不仅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亦是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最主要使用者与受众者。因此,大学生一旦意志力不足够坚定,自我管束意识低下,就会容易被网络环境中的一些错误思想煽动,从而导致价值观养成过程中的自我矛盾与认知困惑激增。最终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被形形色色的网络文化侵蚀,价值观倾斜。
(三)网络挑战高校教育传统模式
        高校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具有学校性质的特殊属性。但是,在现如今的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思政工作的开展由于教育空间发生了极其明显的时代转变,部分学生的党建活动已与正确的现实党建所脱节。特别是在教师进行相关教学活动时,虽然师生之间的互动渠道增多了多元的沟通形式,但是大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反而被局限了。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意识渗透与网络环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渗透几乎不相上下,甚至部分学生对于网络的过分依赖导致了自身沉溺网络文化,自身的思想意识亦受到网络平台的渗透更多。只是教育空间的拓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流动性教育内容带来了新的教育机遇,教师需要利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构建成熟的网络教育模式。


二、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高校党建思政工作的应对策略
(一)增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要想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增强大学生的正确思想意识假设,需要高校在互联网越来越能够影响大学生意识形成的今天加重对网络环境中的思政教育队伍建设。防止大学生被网络平台上的不良信息垃圾所影响。把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工作阵地由线下深化到线上网络。加强并改善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各大高校中当的领导体制,发挥高校党委对本校工作展开的核心领导作用。这样一来,无论是从高校原有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筛选一批优秀的党员思政教师,让其完善自身、提升自身,加入高校的思政网络教育队伍,负责起网络平台上的思政意识渗透。亦或是招聘一批优秀的精通网络技术的思政教师,专门负责学校自属平台的网络思政建设,为高校的党建思政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针对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的新挑战来展开网络时代中的有关工作完善,不能单纯拘泥于教育形式上的转变。在最实际的大学生所关心的个人发展问题上亦要给予大学生足够的引导与尊重,让大学生在实质的发展问题面前,意识到党建与思想政治对于自身未来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高融合性。例如一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在潜意识中更愿意于毕业后投身党政部门、国营部门,但是对于一些农村基层工作以及私营企业工作的排斥意识较强。任课教师与校方应该对此问题引起重视,由浅入深的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模拟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真正意义上的让大学生将意识形态内化落实为自我价值。
(三)创新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模式
        要做好高校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学会因地制宜,因事而化,灵活变通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在现在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运用新媒体技术使高校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活性运转,是推动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政治工作在传统的教育优势上继续吸纳优秀信息技术,二者强强融合的必然途径。因此,高校在跟上时代发展节奏的同时,把握好现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脉搏,以新媒体技术为代表拓展党建与思想政治的教育空间。使用大学生最为常用的微博、QQ、微信、抖音等平台应用软件将思政意识渗透其中,吸引大学生的目光关注,以非刻板的线上强行教育,而是留足空间讨论的形式将思政意识渗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为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思政意识建设提供无形动力。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党建思政工作的建设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现实日常的面对面教育。思政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外信息获取渠道也要引起重视,以此增多大学生多元感官的感化途径与思维的养成形式。在较为开阔的网络环境中搭建高校党建思政平台,与时俱进的展开相关建设工作,让学生同步乐在其中,为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建设完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荟,黄洪雷,徐玉祺.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机遇、局面与路径[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38(04):40-43+51.
[2]王华彪,陈莉娜,刘晓慧.“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三权”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2):74-76.
[3]邹新.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挑战及其防控策略[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2):71-74.
课题项目:2020年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 课题编号:GXDJ2020B370
作者简介:
张英明(1977—),女,硕士学位,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史露露(1979—),女,硕士学位,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