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理想课堂概念下的SpeQ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19期   作者:赵佳
[导读] 伴随着军队院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和院校教改的进一步深入,年轻的文职教员越来越多地走上军校讲台
        赵佳
        (陆军边海防学院 基础部语言教研室, 陕西 西安 710108)
        【摘要】伴随着军队院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和院校教改的进一步深入,年轻的文职教员越来越多地走上军校讲台。青年教师的传统教学思维强调应试结果,其课堂多依赖教师的个性因素,相对忽视对学员学习过程的有效培养,也缺乏对教学对象学情的深入了解和科学分析。“理想课堂概念下的SpeQ体验式教学模式”倡导教员立足学情特点,科学生成教学策略,促进学员通过分享、展示、讨论和有效评价等方式参与教学实践,强化学员的积极学习体验。本文将该教学模式有效应用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中并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 SpeQ; 大学英语;教学实践。
        “理想课堂概念下的SpeQ体验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学分析和教学互动,试图以一种相对有规可循的图解模型,为教员提供教学方案选择的参考。
1  理想课堂概念下的SpeQ体验式教学模型
        SpeQ体验教学创新并整合了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思维与方法论。SpeQ遵循理想课堂概念,将学情研判从兴趣动机、学习基础、学习环境、习惯特点、课程特色和课程思政六个分析维度展开,围绕分享(S)、展示(P)、评估(E)和讨论(Q)四个实践环节组织教学,每一环节对应特定教学对象针对性制定教学原则和策略,从而构建SpeQ教学模型,实现CP配当,从理论上形成36套教学方法组合(见图1),为科学生成教学策略提供了思想指导。
        
        (图1)
2  《大学英语》SpeQ体验式教学设计思路
        《大学英语》为理论型课程,每学期综合参照上学期期末成绩和四六级成绩实行分级教学。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8级本科学员,我们取考试成绩和学习水平相当的一队2班和三队2班作对比参照,两个班同时展开教学,时间是一个学年。
        一队2班(A班)是作战指挥专业,参考分级数据, A班学员英语基础较好,学习兴趣较差,学习习惯较差,学习环境较差;三队2班(B班)是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 B班学员英语基础较差,学习兴趣较好,学习习惯较差,学习环境较差。
        A班(参照班)采用传统方式教学,B班(实验班)采用“SPEQ课堂+”方式教学,构建实践教学原则和策略(见图2),使课堂发挥沟通、交往、教化、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作用。

        图2 《大学英语》“SPEQ课堂+”实践教学模型
3  《大学英语》SpeQ体验式教学课程实践
3.1  课前进行调查问卷
        为了深入了解实验班学员学情特点,了解学员前期大学英语基础水平和学员对该课程的期望和意见建议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精心设计了课前调查问卷,掌握学员底数。
3.2  强化课前、课中、课后交流互动
        首先设置课前分享环节,就上节课提前布置的预习任务,通过课前分享环节检验和强化学员自主学习效果,更便于教员进一步掌握和调整授课重难点;其次课中设计课堂活动,增强学员课堂参与展示,一方面提高教员“教”和“导”的作用,同时突出学员课堂主体地位;第三强调课上“以评促教”,丰富评价形式,除了主流的教师评价以外,课内学生之间可以合作评价,教师  与学生可以共同评价,在教师的专业引领下,学生边评边学,边学边评,打破“学”和“评”的界限,将评价作为学习的深化阶段。第四提高讨论效度,无论任何形式的讨论,教员都要做好思维和内容的引导输入,不要把任务留白给学员,教员必须做好设计者、组织者、引领者和指挥者。讨论可以课上布置任务,学员课后收集资料,下节课课前作为分享内容输出。
3.3  特别关注个体变量
        考虑到实验班的小班教学的条件便利,将全班学员分为4个小组进行分组教学,每组编排四级未通过学员一名,成绩大于400而小于425,重点关注并记录该学员在SpeQ四个实践环节的参与度和完成度。通过一个学期的SpeQ教学后该四名学员的四级成绩对比如表3。   
    
        (图3)
4  《大学英语》SpeQ体验式教学结果与反思
        采用相同内容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一个学年的授课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对比结果明显。A班成绩的优良率86%,平均分87.19;B班学员的优良率74%,平均分75.89,说明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的实验组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成绩。从形成性评价角度来看,实验班的课堂氛围、学员课堂参与度和任务完成度明显好于参照班,成效明显。
5  结束语
        综上, SpeQ体验式教学一方面创新了教学方式方法,丰富了教师教学创意,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多达36套教学策略的组合,拓展了教学空间。同时新的教学模式更体现出学员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学员参与教学实践为立足点,为学情分析与合作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