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的中学古诗词意象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19期   作者:杨莎
[导读] 古代诗词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以及促进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也符合新课标对于语文课程的目标要求
        杨莎
        (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119)
        摘要:古代诗词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以及促进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也符合新课标对于语文课程的目标要求。而意象作为诗歌的重要元素,是诗歌情感内涵的外在表现。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认识到诗词意象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透过诗歌意象一窥诗歌内涵,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关键词:古诗词;意象教学;审美发展
        一、引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要求“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与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诗词因其别具一格的语言特色、言有尽意无穷的风格,对于加深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做好诗歌教学呢?本文就从诗歌的主要元素——意象入手,分析中学诗歌教学的方法策略。
        二、加强意象教学的必要性
        古人擅长借助意象群来寄寓复杂情感。意象派大师克罗齐说:“没有意象的情感是盲目的情感,没有情感的意象是空洞的意象。”因而,咏物写景、描摹人物情态亦或刻画生活场景,无不寄托着诗人难以言表的独特情感。因此意象作为诗歌的着眼点,对于理解诗歌背后深厚的思想意蕴和诗人的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1.意象教学符合学生诗词语言认知规律
        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强调要“通过语言实践,主动积累、梳理与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从意象入手进行古诗词教学,符合古诗词鉴赏的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鉴赏诗词的意识规律。同时,对意象的正确解读与把握,可以领悟古诗词语言准确简洁的表达效果,体会古诗词语言的凝练之美。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全文仅用短短28个字,就描绘出一幅悲凉动人的夕照秋景图。分析这首诗时,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意象引导学生分析本首词诗人所要表达的孤苦愁绪,学生更能理解诗词意象凝练简洁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从而建构自身言语经验。
        2.意象教学符合学生审美发展的需求
        语文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使命,古诗词教学要传达的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意象作为解读诗歌的钥匙,是“情”与“景”的统一,它所创造出来的意境不仅有画面美,还有深厚的情感美。正确的教学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进而达到精神上的愉悦、心灵的净化、性情的陶冶。符合新课标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在此基础上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的核心素养要求。
        例如在李商隐的《锦瑟》教学中,沧海、月明、蓝田、日暖等一个个意象组合创造出一种朦胧含蓄的意境,读者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含蓄、多义及朦胧反复琢磨,感受其内在情韵,不但能理解诗人的情感,还能提升审美意趣,学会创造美的意境。
         3.意象教学符合学生文化传承意识
        “文化传承与理解”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继承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而诗人在通过意象表达情感时,所运用的意象都是受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等的影响,而这些意象在长期以来的诗词发展史中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意”与“象”的结合关系。这些诗歌意象所寄寓的情感已经慢慢成为深入中华儿女骨髓的文化基因。提到思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便会脱口而出;提到爱情,便会想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提到送别,便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和把握,有利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特定的民族文化和情感表达方式。进而理解不同诗词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增强文化自觉,热爱中华文化。
        三、意象教学的策略
1.诵读体悟,感知意象
        吟诵在古代就格外受到重视,古人认为要学好诗词就必须反复吟咏,在意境中仔细推敲体味。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深思》中提出的“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王运熙,周锋.文心雕龙译注·知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征,1998:320.]叶圣陶先生也十分推崇吟诵朗读的方法,他提出了“美读”,认为诗要不断地吟,词要低回地诵。而特级教师韩军也曾说:“语文课是读书课非听书课”,简单明确地表达了诵读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对诗词的韵律进行把握,比如所压的韵脚和音调,让学生先感受其节奏顿挫和音乐律动之美,然后再通过深情诵读、低吟,感知意象,品味意境。例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句中的韵脚为“鸠、洲、逑”,教师可以进行点拨让其理解音律;诵读时要带入情境,稍微带点喜悦、轻缓的语气读出对“淑女”的爱慕之情,“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要将“辗转反侧”的语气加重,将长夜漫漫、难以成眠的那种落寞表现出来。

诵读使学生在抑扬顿挫中感受意象中所寄寓的情感激流,进而达到提升审美能力的目的。这也是学生情感和思维深度参与的体现。
         2.创设情境,理解意象
        心理学上认为,情感是具有情境性的心理活动,要在教学中将学生带入作者的情感境界,教师就要以情触情,运用自身的感染力去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沉浸其中。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方式极为有效,他采用实物展示、生活展现、音乐渲染、图画再现、语言描述、表演体会等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
        首先,教师可以借助视频或者音频等多媒体技术拉近诗词与学生的距离,进而体味诗歌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这也是学习任务群3“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中提到的学生要“掌握不同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4.]”的体现。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放“滚滚长江”“赤壁”“乱石”“波浪汹涌”等意象的图片,进而领略其诗人豪迈的诗词风格。
        其次,通过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感悟诗人情感,体味诗所表达的独特意蕴。例如在学习李商隐的《锦瑟》时,借助“锦瑟”“沧海月明”“蓝田日暖”这些带有朦胧意味的意象思考本首诗的主题,表“此情”到底是“自伤身世”“悼亡“之意还是“抒发爱情”?通过问题设置引发学生思考,积极查找资料,促进他们对诗歌的理解,进而提升思维能力。
        3.组合意象,把握情感
        严云受在《诗词意象的魅力》中说道:“在大多数的中国古典诗词中,其意象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它意象组合使用,意象在组合中获得生命,任何一个意象,也只有在组合中才能获得艺术价值。”[ 严云受.诗词意象的魅力[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232.]因此在教学中,理解不同意象之间的组合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从而促进古诗词的学习和鉴赏。
        如柳永的《雨霖铃》教学中,就可以将上阙“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兰舟”“暮霭”“楚天”等若干意象整体感知,“寒蝉”出现在秋风萧瑟时节,“骤雨初歇”本就给人一种低沉之感,再加上“都门帐饮”更是增添了落寞之意,这些意象叠加组合在一起,一种离愁别绪的凄迷场景顿时渲染出来;下阙中“酒”“杨柳”“残月”这些常见的、代表别离之意的意象组合在了一起,使得诗人孤寂伤感的情绪更是体现地淋漓尽致。
        4.依托意象,课后创生
        新课标的课程目标明确要求“要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讲究语言语言文字表达的效果和美感,具有创新意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6-7.]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对意象的内涵进行推陈出新,借助意象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强化,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首先,运用古诗词中的意象,依诗绘画。常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每一个意象都含有一定的画面和意境。例如河北卫视文化节目《中华好诗词》题目设置中有一道沙画题,让选手根据所画的意象来答诗。这种方式新颖又富有趣味,极大了增强了大家学习诗词的积极性。如果将此方式用于教学中,学生可能在绘画时会根据自身主观情感从而展现出不同特色的作品,这种将绘画与诗词鉴赏结合的方式,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意象进行解读,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而且符合新课标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理念。
        其次,借助意象创写作文。参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一书编写的陆志平先生,在“文学与写作”任务群思路设计中提到,学生要“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陆志平.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J].语文学习,2018(3):8.]。而古诗词意象的选用为诗词营造意境奠定着基调,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将意象作为自己文学表达的素材,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和感染力。
        四、结语
        古诗词凝练简洁,语言优美,是中华文化的历史瑰宝。在语文教学中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而“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地位,有人将之比作句子中的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陈铭.意与境——中国古典诗词美学三味[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因此,在新课标要求加强学生语言建构能力、提升学生审美水平、促进文化传承的课标要求下,教师要重视对诗歌意象的教学,才能更好地把握诗人情感,进而领悟到诗词所蕴含的意象美和文化美,促进自身素养的真正提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运熙,周锋.文心雕龙译注·知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征,1998.
3.陈铭.意与境——中国古典诗词美学三味[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4.严云受.《诗词意象的魅力》[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5.彭先荣.中学古典诗词意象教学[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6.文雪琼.探讨初中诗歌鉴赏中意象教学的方法[J],教材教法,2017.
        7.战春梅.品读诗词经典 落地核心素养——浅谈聚焦核心素养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J],课外语文,2017.
        8.陆志平.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J].语文学习.
作者简介:杨莎(1992-),女,回族,陕西省西安市人,学科语文硕士,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