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剑阁县鼓楼幼儿园
刘建容
【摘要】 游戏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区域游戏是幼儿园主要教学活动方式,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简单的游戏不能满足儿童发展需要;立足游戏生活化,创设生活化的数学学习环境,有层次的投放数学材料,从而构建有助于儿童发展的系统的数学游戏课程,教师通过适宜的介入指导,有效的评价,助力幼儿数学学习变得更有效,真正体现在游戏操作中学习数学的核心价值。
【关键词】区域游戏 数学学习 介入 评价
遵循《纲要》和《指南》要求,秉承“生活即教育、游戏即教育、环境即教育”的教育思想,坚持把游戏还给童年,让儿童回归自然,深入开展区角游戏活动,让幼儿通过探索玩耍,解决问题,积累有益经验,促进情感、个性的健康发展,真正让孩子玩出规则、玩出智慧、玩出自信,充分体验童年的快乐,成为“健康、勇敢、快乐、自信”的儿童。
一、立足解决问题,让游戏不再“简单”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主要教学活动之一,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在区域活动中要坚持以幼儿为本,充分体现自主性与自由性。但随着游戏深入与推进,老师们表现的有些茫然、无所适从。开始质疑:每天都简单重复这样玩,幼儿能学到什么?游戏的核心价值在哪里?怎样构建有质量的游戏课程?
基于以上困惑,发现仅简单重复的游戏是不够的,必须开展有目的、有挑战,能让儿童持续专注的游戏。通过园本培训、小组研讨、体验参与等方式,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需求,科学制定区域游戏计划,有层次、有变化的投放材料,让游戏更有目标性、有效性和课程性,满足幼儿兴趣和需要。使游戏之于儿童是玩耍,之于教师是教育,之于教育是发展,实现幼儿开心的玩,教师有效的教。
二、立足游戏生活化,让数学变得“好玩”
蒙台梭利曾说:“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就理解了”。《指南》指出: “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境,引导幼儿理解数学知识,鼓励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深度研讨,发现区域活动是幼儿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能更好的满足幼儿“直接感知、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个性化学习,帮助幼儿建构数学概念,活化知识,发展能力,促进其数学思维发展。
(一)创设生活化数学学习环境
根据幼儿认知水平创设贴近幼儿生活的区域活动环境,让幼儿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了“野战部队训练营”“蔬果市场”“娃娃家”“自然角”等幼儿喜欢和接近生活的班级主题角色区域,将数学学习有效融入,让幼儿在游戏中逐步掌握“集合与分类、模式、计数、数符号、数运算、量的比较、测量、图形、空间方位”共9项数学核心经验。
在蔬果市场这一游戏中,涉及到大量生活中的数学学习,包括价格计算、钱币交易、标价等,幼儿在游戏中通过对生活情景的在现和创造,激发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尝试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满足探究和想象,让幼儿参与、融入、发现、创造,从而实现自己的成长。
(二)投放有效的数学学习材料
1.材料的目标性。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和数学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投放有针对性的材料,提升幼儿数学能力。如:小班认识图形:给小动物喂食物,可提供三角形、正方形、圆形“食物”;按数取物:数字与点卡配对游戏;排序练习:串珠游戏等系列游戏,紧扣小班数学学习目标,让幼儿在摆摆、找找、比比的过程中习得相关的知识。
2.材料的层次性。一是根据相同段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
3.材料的趣味性。丰富多样、有趣好玩的游戏材料,是引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基础。如:小班模式练习:给妈妈串项链;中班序数学习:看电影;大班数运算:竞技棋类闯关游戏,均是基于幼儿兴趣投放材料,让数学学习变得好玩。
(三)构建系统性数学学习课程
结合《指南》中幼儿数学学习目标,构建针对不同物品、内容的数学学习微课程,并根据幼儿发展和需求,动态生成和调整,使幼儿数学学习更具系统性、科学性,发展性、递进性,让玩变的有意义。
三、立足师幼互动,让游戏指导更“专业”
幼儿数学学习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师幼间的互动质量,教师必须具备数学领域知识,积极观察,有效介入、适时指导,能引起幼儿积极探究,获得更好的学习效益,否则会导致儿童在区域活动中数学学习低效,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发展。
(一)加强学科学习——学习、提高
一方面选派教师外出学习PCK数学核心价值,让教师了解数学领域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聘请专家入园开展《幼儿数学学习》专题培训,让教师掌握幼儿数学知识和教学策略,学会在区域活动中识别与把握幼儿数学学习机会。
(二)参与区域游戏——介入、指导
我们提倡教师交叉式介入幼儿游戏,以合作者、游戏者的身份加入活动,自由权和主动权仍掌握在幼儿手里,适时帮助幼儿提升经验。
在该角色游戏中,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适时介入,提问引导,既保证了幼儿的主体游戏地位,也帮助幼儿掌握数量与形状对应,进一步深化游戏内容,推动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
(三)重构游戏计划——反思、调整
有意识的记录幼儿区域活动的频率,分析幼儿数学核心经验的掌握情况,评估儿童游戏技能,反思区域活动有效性,重构班级区域计划,有针对性的实施区域活动,持续循环改进游戏,更好促进幼儿发展。学期初,班级制定区域活动计划,写清楚区域活动目标、材料投放、每月任务;期中,重构方案;期末,评估幼儿数学学习能力,构建下期计划。如:大一班在期末幼儿数学学习水平评估中,发现幼儿数运算掌握的不好,因此针对幼儿实际情况,教师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操作区活动计划。
四、立足活动评价,让学习效果“看得见”
为了检测幼儿学习效果,尝试对照《指南》数学领域幼儿典型性表现,对幼儿数学能力综合评价分析,同时采用故事的形式记录分析幼儿数学学习。
(一)对标分析数学能力
每期末,对标《指南》,采用创设情景游戏的方式,对各年龄段幼儿开展数学能力评估。发现相同班级幼儿在数学思维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教师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幼儿数学能力影响较大。
(二)故事识别数学学习
鼓励教师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和“哇”时刻,通过注意——识别——回应,有效转变观念,学会关注、解读、支持儿童,识别游戏中的幼儿数学学习,分析效果,制定游戏策略,支持下一步学习,让每位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
【案例】建构游戏——《修建钟鼓楼》。又到了建构游戏时间,经过你们积极计划和讨论,决定修建普安镇标志建筑——钟鼓楼。怎么修?修几层?你们争论不休。我问:有图片吗?随后,你们取出图片仔细观察,发现有四根柱子,屋顶是三角形的,还有角楼,共四层。
修建开始了,你们不断尝试发现长方体柱子有序排列在一条线上,相同粗细的柱子必须对整齐,墙才能稳固。随后,围合墙,平铺木板,连接、架空楼层,很快修建好了第一层。但修建第二层时,你们采用平放长方体修墙墙,我说:第二层有点矮呢,可以变高点吗?通过比较,你们发现长方体积木立起来要高些。于是,调整方向,竖放长方体排列,依照第一层修建方式修建好二层。媛媛说:鼓楼瓦下面还有檐。但在搭檐的过程中,事故发生了,二层有一角坍塌了。你们撅着脸问我:孙老师,为什么会跨呢?我说:是呀,为什么会垮呢?找找原因。李博说:是不是柱子没对整齐?大家快检查看看,再修修。你们精细检查后发现侧放檐口容易倒,决定去掉。苏轩博说:第三层比第二层小一点呢。经过观察,你们决定四周缩小了一块木板的距离,修建第三层,并用三角形有序排列代替了鼓楼上的青瓦。在实践中,你们齐心协力解决问题,不断调整策略,完成了四层鼓楼的搭建。
在区域活动中充分渗透幼儿数学学习,能更加清晰的看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轨迹,让“幼儿游戏自主”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让区域活动吸引幼儿,创造想象满足幼儿,成功喜悦伴随幼儿,游戏真的变得不再“简单”,而变得更有挑战和价值。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
3.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早期STEM教学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的整合活动》【美】莎莉穆莫 著 李正清 译
4.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当游戏不再简单——帮助儿童参与并持续游戏》桑德拉海德曼,迪波拉休伊特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