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科学微实验教学实践初探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19期   作者:顾娟丽
[导读] 科学是一门建立在微实验基础上的学科
        顾娟丽
        浦江县壶江初级中学    322200
        摘要:科学是一门建立在微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在科学的教学中,将课本上的内容和微实验充分融合,既可以帮助教师优化教学环节、克服教学困难、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又可以帮助中学生理解课本上的知识内容,提升中学生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技能,为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另外,素质教育的根本理念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初中科学微实验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正好与这一素质教育理念契合。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科学微实验教学实践初探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科学;微实验教学;实践初探
引言
        现如今,教师在初中科学微实验教学中,要尊重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采用科学、高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微实验教学的价值,充分调动中学生参与微实验活动的积极性,让中学生在微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提高实践探究的能力和科学思维的能力,促进科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同时,初中科学学科的教育改革也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微实验的含义
        科学教学中的微实验是指利用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物品,进行短小、简单的科学微实验操作,从而得出相关的科学结论。微实验最重要的特点是微实验结构简单、便于中学生在课堂上操作,而且获取微实验材料较方便,中学生在进行微实验操作时,没有危险性,每个中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中学生通过生产和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微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丰富初中科学微实验的形式,要开展多种微实验探究活动,以便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中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及探究创新的能力,让中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领悟科学的魅力。
二、新课改下初中科学微实验教学现状
        (一)教师具有较强的传统观念
        有很多年龄较大的教师受到应试教学思想影响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在教学中重视理论的传授忽视了微实验探究教学。教学中,教师在讲台上讲,中学生在台下听的模式依然是存在的。教师重视理论的灌输,这也使得整个课堂整体的教学效率比较低,教学难以收获到理想的效果。还有的教师让中学生将微实验过程背诵下来,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动手参与到微实验操作中,更没有看到微实验的真实现象。这一教学形式会让中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降低中学生参与到科学学习探究中的积极性。
        (二)缺乏深层次的剖析
        初中科学教师对微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认知,认为微实验教学可有可无,而且还浪费了教学时间,为了赶教学进度,在进行微实验教学时往往对中学生进行口头叙述,或以播放微实验教学视频代替微实验教学,结果使得中学生对微实验过程较为模糊,缺乏深入的理解,进而打消了中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影响了科学教学的质量,不利于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科学微实验教学实践初探
        (一)优化微实验教学过程
        初中科学微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以中学生为教学主体,充分尊重中学生的主体性。中学生在进行微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和鼓励中学生认真观察科学微实验的现象,让中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探索科学的奥妙,发现科学的神奇之处,让中学生做到在实践中,对科学知识学以致用。教师在微实验教学中,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和组织作用,要引导和鼓励中学生在科学微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探讨问题。教师要强化对中学生的方法指导,让中学生在没有教师和教材的帮助下,能够自己根据所学的科学知识,设计出完善的微实验,并通过操作微实验,验证科学现象。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中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初中科学教师必须帮助中学生构建严谨的思维体系,培养中学生科学观察能力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想通过微实验对中学生进行教学,就必须帮助中学生构建严谨的思维体系。教师要先让中学生了解微实验步骤,然后,让中学生观察微实验装置及其初始状态,了解每个微实验装置的作用、功能,全面认识微实验仪器、装置,为中学生完成微实验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熔化与凝固”这一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做微实验前让中学生掌握关于熔化与凝固的基础理论知识,再在进入微实验室后让中学生观察微实验器材。良好的科学观察能力是中学生完成微实验的关键。这样教学既可以增强中学生微实验的信心,又可以帮助中学生更好地梳理微实验步骤,做好微实验。
        (三)开展生活化微实验,降低学习难度
        开展生活化微实验教学就是微实验设计要贴近中学生的实际生活,使中学生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联系起来,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生活化问题的开展,能将原本抽象的科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氛围,激发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降低了中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了中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教学关于大气压的知识时,教师可先让中学生思考:我们平时喝水、喝饮料是如何进入到口中的?中学生会产生各种想法,此时教师可运用生活中常见的带吸管的水杯进行微实验。在将水杯进行完全的消毒后,利用密封胶带将水杯盖上的小孔进行密封,然后在水杯中倒入白开水。这时,邀请一名中学生来讲水吸到嘴里,结果中学生很难将水吸入口中。当教师将密封胶带揭开后,中学生很轻松的就将水吸入到了口中。通过这样的微实验,中学生轻松的了解了大气压的作用。这样的生活化微实验不仅操作便捷,还增加了中学生的积极性,使中学生能自主进行微实验,从而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四)从微实验原理进行问题设计
        当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微实验原理后,在进行运用的时候仍旧会出现不知道如何下手的情况,那么,这时候同样需要教师为中学生铺设台阶,给中学生制定一个个的问题,让中学生沿着教师铺设的一个个问题轻松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初中科学关于使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内容时,因为每位中学生的基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那么,这教师就需要为中学生设计一些问题,引导中学生进行一层层的学习。教师可以从微实验原理欧姆定律变形公式入手进行问题的设计。首先教师可以提问中学生使用什么公式来计算定值电阻的阻值,如果我们要测量电阻的阻值,需要的科学量都有哪些。然后进一步发展,科学量需要使用哪些仪器进行测量,电路如何进行安装。通过教师一步一步的追问让中学生去完成相应的电路图。因为从微实验原理角度进行问题的设计时,问题多比较的抽象,因此教师就需要做好适当的引导,让中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复杂的问题。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初中科学微实验教学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也符合中学生与家长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要求。因此,初中科学教师必须对此加以重视,重点培养中学生的科学微实验能力,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微实验方式,构建严谨的思维体系,引导中学生自主设计微实验,促使中学生科学观察、实际操作和创新等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竹君.基于初中科学核心素养下的微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24):108-110.
[2]方淑贞.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科学微实验教学探讨——以大气的压强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24):33-34.
[3]李敏杰.浅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科学微实验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9(91):9-10.
[4]王首春.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科学微实验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9(08):28-29.
[5]陈礼峰.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科学微实验细节教学的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04):101-1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