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雄
四川省剑州中学校
当前,部分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存在畏难情绪,感觉数学难学好,花了很多时间想了若干办法但效果欠佳,学生和家长力不从心,大多数教师的建议是“多做题,勤思考”自然就能提高成绩,但还是事与愿违。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良好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提振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从而提升数学学业水平呢?笔者在实际初中数学教学中发现部分初中学困生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学习规划和学习意志。初中各个学段的学困生存在不同特点,比如七年级部分学生对自己缺乏正确评价学习比较茫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有效的自我管理,比较散漫随意。开学初我就要求他们写学期学习计划,包含我的优点、我的缺点、我的目标、我的措施、我的名言,并将计划贴在课本第一页上,并逐一去落实在行动上,做一个说话算数的人,制订规划就是认识“旧我”和进一步成为“新我”的过程。
二、缺乏正确的分析问题方法。在二元一次方程组单元两个知识点“列方程”和“解方程”,部分学生对应用题感到头痛,对其中已知条件及未知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理不清,难以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是相关知识遗忘,如行程问题、利率问题、销售问题中涉及的公式。二是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较低。三是缺乏必要的生活生产实践经历经验。要回忆相关数学知识和了解社会生活知识,结合问题类型通过表格、线段图等梳理相关信息,找出真问题并围绕问题建立等量关系。
三、缺乏新旧知识的类比转化。初中数学学习存在连贯性,需要循序渐进,每一个知识的学习都是下一步学习的基础,往往新知识的学习渗透旧知识或转化为旧知识。如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单元的教学,个别学生在“符号”问题上爱出错或找不出解集,难以正确列出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这一单元看似简单实际内容丰富,与等式性质及不等式性质、数形结合和模型思想有关联。在实际学习中可以类比“一元一次方程”解法进行,侧重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分析原因,强化训练。用好“数轴”教会学生找“公共部分”,不要死记口诀,要结合解题过程,理解运用。
四、缺乏题型研究和归纳总结。有些学生感觉平时课堂学习效果不错,但每次考试总不理想,究其缘由之一缺乏对题型的研究,一是练得较少,题型不全,见多才能识广,才会激活思维,提高解题能力。二是练得质量不高,缺乏对典型题型的剖析以及对相关题型对比和变换,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变中归一。要养成收集整理题型集和历年统考题和中考题,结合课标解读,站高望远,脚踏实地,避免“题海战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五、缺乏对错误的归因和收集。良好的习惯体现在平时学习中的点滴积累,在预习、上课、练习、作业、检测、考试等各种学习活动中,要及时发现收集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而不能视而不见,回避和搁置,通过认真分析其原因,通过自我、同伴或教师,及时弄懂、悟透并改正。学习中的问题和错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
六、缺乏夯实四基及素养培养。,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关键在解题能力的培养,只要多练多做就会提高成绩,“舍本逐末”忽视数学学习的问题核心在基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要根本解决“本”的问题再加上“末”,才会培养学生的数学的学科核心素养,从而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七、缺乏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的前提是个体学习和独立思考,否则合作学习就浮于形式失去实际意义,只有每个人独立思考了有了自己解决问题方案思路,也才有交流合作必要和价值。
针对部分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教师和学生要正确对待、理性分析、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科学施教,不能简单粗暴,不能消极怠教,不能视而不见。应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情,做好设计,依托课堂,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和“学什么怎么学”,落实习惯养成和方法指导两个基本点。
一、立足课本夯实基础理解概念和研习例题。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知识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一次函数单元的教学,从函数概念入手,在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的关系,一个变量取一个值另一个变量就有唯一确定值与之对应。三种呈现函数关系的方法往往在同一个题中出现,理清变量之间的关系列出解析式是核心,函数图像的性质在解题中运用广泛,而结合实际问题后问题往往变得较为复杂,但根本还是函数关系的建立。
二、在学习中始终贯穿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在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实际问题解决单元教学中都存在转化思想、模型思想、整体思想等的运用。在学习中注意关键环节的理解掌握,如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消元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而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关键通过建立“方程”模型,将已知未知量之间联系打通成为一体,从而使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三、落实课堂练习和变式拓展学会审题析题。课堂是提高数学成绩的主阵地,课堂练习是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巩固强化,为进一步变式训练做准备。变式拓展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活动,没有它就无法真正通过应试获得提升。问题解决的前提是了解明确问题,知晓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已经具有什么条件,已知之间、未知之间、已知未知之间存在什么关联,所涉及哪些相关知识,如何将这些要素通过“关系”将他们连接起来,找到已知到未知的“桥梁”,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注重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类比思维等方法在解题分析中的运用,以及在解开放性、综合性题,要结合原有的解题积累经验、基本活动经验和生活生产经验。
四、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新旧知识的转化。在前面“二”中已有表述,再如一次函数与以前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二元一次方程都有关系,方程解法与一次函数图像结合,使新旧知识之间脉络更清楚更简单。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四边形与三角形也是这样。
五、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提高学习实效。在数学学习中,个体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要强调有质量的自觉学习活动,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旁观者,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会独立思考是必然要求,预习、作业、复习、考试都需要个体完成。没有个体学习的前提,合作学习就是空谈和花架子。当然,合作学习主要是个体学习出现困难或需要展示交流不同学习成果的平台。
六、列出学习和知识问题清单及时总结解决。在初中数学学习中,要重视阶段总结,写好学月期末总结,列出一段时间知识或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情感态度等方面问题,自己、同伴或老师家长进行诊断,开出处方,对症下药,及时治疗。切忌老问题不改,新问题再生,长此以往,学习就会走下坡路,丧失学习目标和学习信心。
总之,教师应贯彻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研究学生在学习中新情况新问题,立足课堂做好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扶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初中数学学习的特点,精心研教备教施教,科学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着力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制订符合实际的学习规划,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树立信心,自觉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从而提高初中数学学业水平,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