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流分析框架下的“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政策解析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19期   作者:王珂
[导读] 随着对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的内在现实需求,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其中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备受关注,金课建设也成为未来高校课程改革建设的标杆
        王珂
        河北大学  河北省保定市 071000
        摘要:随着对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的内在现实需求,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其中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备受关注,金课建设也成为未来高校课程改革建设的标杆。本文基于多源流理论,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政策制定过程进行解读,并从问题、政策与政治三大源流具体分析。
        关键词: 多源流理论; 水课; 金课
一、多源流分析框架
        由美国著名政策科学家、政治学家、密歇根大学政治系教授约翰·W·金登提出,该分析框架的基本构架分为基础部分和条件部分两大类,这里主要讨论其基础部分。
        其基础部分包括问题溪流、政策溪流、政治溪流等三大源流。问题源流指的是社会环境中漂浮着各种社会问题,对清晰指标的问题界定、焦点事件的“伴奏”和效果反馈推动下的强烈感知,可以有力地促使政府对某一问题的关注。政策源流是指政策系统中存在着由某一特定政策领域的专业人员组成的政策共同体,政策共同体的专家们会选择其中一个或一些问题提出自己视角下的政策建议。政治源流主要是指公众情绪、压力集团间的竞争、选举结果、意识形态在国会中的分布状况,以及政府的变更等因素。
        该政策分析框架能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对于分析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过程具有相当强的解释力,它不但能够解释公共政策的生成和发展过程,而且可以预测政策的变化趋势,是分析国家层面政策制定过程的一个有力的理论工具。因此本文拟用多源流分析框架来分析“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课程改革政策。
二、“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政策的多源流分析
        (一)问题源流:高校课程质量断崖式落后下的课程改革诉求
        目前我国高校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教学质量堪忧。高校的课程大多是以书本教材为主,教学内容沿用过去的内容,教学模式老旧。很多课程的结构是按知识概念、目的、意义等机械地组织和排序,这样的课程组织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无法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和效果,不仅抑制了学生的持续发展,而且更谈不上培养创新型人才。
        而且高校大量的学科逻辑课程,多是教师根据以往的书本知识进行再加工,没有及时吸纳新知识、新的研究进展,不能及时反映企业最新的岗位需求,工艺生产流程、技术规范及质量标准,不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参与性,从而给人才培养的结构性、适应性发展埋下了隐患,形成了矛盾。造成课程内容和企业实际需要之间不能相互关联,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难以理解,无法感知所学知识对生产、生活和工作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总之,我国高校的课程教学方式仍然沿用过去的学科逻辑结构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需求,导致“水课”问题的漫溢,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升缓慢,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质量备受社会吐槽,高校的教学质量饱受质疑,因此,高校教学质量改革势在必行。
        (二)政策源流:如何完成教育现代化目标,课程改革是基础
        2018年4月的教育2.0计划,提出打破传统大学的一潭死水,让教育成为一种有趣的“自组织”,一种机会平等的推进剂,一种新思维的产生和改变的催化剂。
        教育2.0,它更多地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发符合学习需要的网络教育课程,提供个性化、订单式的教育模式。在教育2.0时代,学生可以完全根据自己实际工作的需要,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课程,通过网络这个工具,学习者可以在“无围墙的学校”里,按需学习,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教育2.0计划倡导的教育现代化无疑与金课的信息化不谋而合。
        其次,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导向。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我国高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尤其要注重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只有一流的课程,才能打造一流的教学水平,建设“双一流”是我国高校在新时代的奋斗目标,也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教学育人水平,需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
        再次,2018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决心从2018级大学生开始全面扭转大学“严进宽出”的现象,此《通知》强调要“增加课业难度,拓宽课程深度,提高教学内容深度”,“坚决取消清考制度”。无疑是对加强课程质量的重要举措。
        综合以上教育政策导向,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大学教育的课程质量与卓越拔尖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目前的课程不能满足卓越拔尖人才成长的现实需求。以量的扩张为主的传统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新时代必须更新观念,走创新驱动、质量优先、内生增长的道路,做到人才培养与时代变化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开辟新空间。
        种种政策推动与教育变革背景下,金课应运而生,可以说金课的产生具有典型的时代性特征,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人工智能时代、智慧时代的产物,无形之中蕴含着信息化、智能、智慧的时代特征。金课的出现顺应了教育资源发展的客观规律, 是从追求课程资源“数量”向“质量”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政治源流:高校教育质量的重塑
        2015年,高校中普遍存在的“水课”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例如,一名学生向媒体写了一封名为“水课”消磨了我们的大学”的公开信,有关大学改善教育质量的呼吁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该名学生在信中写道,由于自己所学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学院把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安排给其他专业的老师负责。囿于对该专业的内容不熟悉,授课老师只能照本宣科,以致课堂内容枯燥乏味。
        从大众的广泛认知上来说,“水课”一般被学生认为是“没用”并且不愿认真听讲的课。高校开设一门课程的初衷原本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水课”的存在不仅代表学生无法从教学内容有效地学到专业知识,浪费了他们的时间与精力,也代表了高校教学资源的浪费。
        2018中国青年报曾做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受访本科生期待大学淘汰“水课”。参考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调查的种种数据,有水分的课程已导致学生主体的强烈不满,对有质量有内涵有含金量的教育课程的渴求已迫在眉睫,课程改革已成必然。
        其次,随着国家的飞速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以及国家经济建设的现实需求也体现出教育强国的目标,为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实现教育向内涵式发展,课程质量的提高,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综上,随着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三流汇合,政策之窗开启,2018年6月, 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表示,应该扭转“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现象,真正把“ 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性的“金课”。同年8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 明确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三、结论
        运用多源流模型分析框架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政策的形成过程分析发现,由于高等教育课程的内容落后,模式陈旧,使得高等教育质量已不能满足于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并且大多数高校水课丛生,引发学生不满,教学与求知之间的矛盾已日益凸显,以及国家步入新时代以来,提出教育强国的目标,对卓越大学教育以及一流人才的内在现实需求,课程资源从“数量”向“质量”转型发展的内在规律使然等,都使得高校课程改革迫在眉睫,最终“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问题、政策、政治等三大源流的交汇,政策之窗得以打开,政策议程得以确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