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教学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19期   作者:魏 媛
[导读]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发展,亟需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工作,促进民族文化的对外交流
        魏 媛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  广东汕头   515078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发展,亟需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工作,促进民族文化的对外交流。非物质文化的对外宣传需要大批的优秀翻译人才。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学府,将非遗翻译融入高职英语教学中,促使行业与高校合作办学,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开发活页教材,铺设文化基础,采用模块化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翻译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优秀的文化传承者,推动民族文化的保存和交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职院校;英语教学
一、引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璀璨的文明成果,是我们维系民族情感、认同国家精神文明的重要纽带[1]。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们要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将其推向世界。要做好传统文化的对外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是其根本。准确到位的翻译才能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彰显中国文化的特色,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高职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具有一定高等教育知识和专业技能技术知识的学生,突出应用技术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对接目标岗位能力和素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文化单位解说、涉外导游、酒店前台、外贸接待、文化展演等职位是该专业学生的目标工作岗位。前述岗位工作都涉及文化翻译。高职院校文化翻译教学的实施决定了非遗翻译人才的培养的质量,从而影响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因此,讨论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教学意义重大。
二、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教学的意义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融入到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形成常态化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其一,有利于非遗材料的收集与完善,推动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发展。其二,有利于提高非遗外宣资料的翻译水平,促进传统文化的外传与推广。其三,有利于非遗文化的深化研究。其四,非遗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产生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自发地保护非遗文化并有意识地在跨文化交流中进行积极宣传。其五,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其六,非遗知识进课堂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翻译能力的学习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综合竞争力。其七,有利于开拓创新性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其八,有利于教研结合,服务地方,服务社会。总之,非遗英译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树立文化保护的意识,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与推广。
三、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教学的实施建议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融入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课的教学中,需要学界与业节合作,需要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使用针对性教材,设置合理的课程,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具备非遗文化基础,掌握科学有效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形成正确的翻译思路,完成高质量的非遗文化翻译,完成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任务。
3.1 与行业协会合作办学
        翻译教学发展应将学界和业界力量结合起来[2]。具体来说,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参与教师培训,开展讲座、沙龙等文化宣讲活动,担任实践指导老师,创建实训基地,辅助教学评价及人才质量评估。翻译教学和行业发展相结合,才能指导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才能实实在在地服务行业,帮助行业解决现实问题。
3.2 制作活页教材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非遗文化现存的资料不全,外宣英译材料更是少之又少。对于教学而言,没有现成的教材或范本。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特别“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这为高职院校非遗翻译教学做出了重要引导。高校教师应进行非遗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与相关行业协会、非遗传承人共同开发教材。教学内容贴近现实岗位需求,贴近非遗文化外宣的现状,并随着资料的丰富增补教学内容,根据行业的变化灵活调整。教材就是一本工作手册,对接工作岗位实际,毕业生可以实现零培训直接上岗。
3.3 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
        非遗英译与教学相结合,要求英语授课教师要有扎实的非遗文化基础,才能进行精准的翻译中国文化翻译,将其融入教学。因此,高校要注重教师的非遗文化培训,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优秀翻译家担任培训导师,开展深度培训。另外,教师可以到文化馆、博物馆、大师工作室等一线单位学习锻炼,深入了解非遗文化。教师还应注重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平时要勤于研究,刻苦钻研非遗文化,学习翻译大家的优秀经验和翻译技巧,提升非遗文化翻译的教学能力。
3.4 开设先导文化课程
        完成非遗翻译的重要基础是对非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对宣传资料形成正确的理解。高职院校在进行非遗翻译教学之前必须开设先导文化课程,帮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培养学生扎实的文化基本功,为后期的翻译学习奠定基础。此外,学校可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系列讲座。邀请非遗传承人介绍非遗项目的历史由来与发展、技艺特点、文化内涵、专业术语等,并举办核心技艺展演,传授鉴赏该项目的思路和方法。由此提升英语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使其在非遗的翻译中做到“信达雅”,以传播文化精髓[3]。
3.5 开展模块教学
        教师在非遗文化翻译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采用适合学生水平的灵活有效的方式。教师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共同授课,采用模块化教学,在校学习与跟岗学习穿插进行。灵活设计各个教学模块,涵盖口笔译方向,内容涉及非遗文化介绍、翻译理论简介、翻译技巧训练和翻译实践等。另外,还要加强非遗文化翻译校外实践,组织学生到本地文化旅游景点、文化对外交流单位等机构进行翻译实践训练,通过实地沟通来加强非遗文化翻译训练,积累实战经验,发现不足并及时改进翻译策略。
四、结语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瑰宝。要保护好这宝贵的文化财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走向世界,与多元文化融合与碰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对外宣传需要翻译作为桥梁,需要一大批优秀的文化翻译工作者。英语翻译人才不仅需要进行语言翻译,还需要对语言背后的文化进行翻译[4]。高职院校肩负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重任,是培育非遗文化翻译人才的沃土。将非遗翻译融入到高职校的英语专业,与行业协会携手办学,培养具有非遗文化意识的优秀教学队伍,编制工作手册式的活页教材,开设文化先导课程构建非遗文化知识储备,采用模块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面向目标岗位的优秀非遗翻译从业者,培养民族文化保护与建设的接班人,有利于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白红岩. 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与英语教学的研究[J].?才智,2019(22):134.
[2]仲伟合. 文化对外传播路径创新与翻译专业教育[J].?中国翻译,2014(5):11-15.
[3]邱夏子.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与英语教学[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1):79-81.
[4]林萍. “一带一路”视域下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8(4):81-83.

作者简介:魏媛(1979), 女, 广东省汕头市人, 讲师, 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汉互译。
基金项目:汕头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 《厚翻译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潮汕工夫茶的英译研究——以潮汕文化概说>(节选)为语料》(课题编号:SZK2019Y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