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栋
杭州市淳安县汾口镇小学,311719
摘要: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高阶思维的训练培养作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一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阶思维的训练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和不同都有相应的方法,针对学科提出训练方案正是如今中小学教师需要探究的重要方向。本文基于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基础上,根据中小学学生的特点,分析古诗词的教学内容,探索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教学方法,力求寻找中小学高阶思维训练的新模式。
关键词:高阶思维;中小学语文;学习模式
高阶思维即以较高的心智认知为平台,在较为复杂的情景中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拆解分析、总体评价等能力,是现代知识体系对综合素质人才的要求,也是持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人员思维方式。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模式的不断优化,都为高阶思维训练提供了优越的平台。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学科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其不仅仅是一门基础的语言学科,更蕴藏着逻辑、分析以及表达能力等等综合素质的教学。作为奠定学生知识基础的关键科目,在语文课堂中训练渗透高阶思维的尤为重要,语文教师应当应用语文课知识多样、教学模式丰富等特点,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不断深化高阶思维在教学中的训练。古诗词是我国宝贵的文学著作,是语文课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其具有逻辑性且意义深刻,是高阶思维训练的优势选题之一。
一、传统古诗词教学方式的缺陷
在我国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中,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形成了相应的教学方案,但方案的更新时常跟不上教学要求的改变,所有有一定的滞后性。要在传统古诗词教学中拓展延伸高阶思维训练,需要先认识了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缺陷。
1.教学模式单一
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组织跟读,对诗词释义进行解释、教师对诗词的含义进行解读然后布置背诵任务等几个阶段,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只作为被动的接受者进行学习。[1]这样的固化教学模式中,学生处在朗读、记忆、背诵的循环中,不是通过自身对古诗词的理解进行记忆,而是通过机械记忆记住古诗词以应付考试,不利于深度思维训练。由于对古诗词教学中含义理解和深化主题等方面的训练缺乏重视,教学模式单一枯燥,在古诗词教学中,指向学生深度思维训练的措施和实践难以开展,限制了多元教学的创新。
2.课堂效率低
传统语文课堂分为课文阅读、古诗词教学、写作训练等几个基础部分,近些年随着不断更新改革又加入了朗读训练,情景设置等丰富的模式。但对于古诗词教学来说,教师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仍然缺乏有创意且符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设计,不利于学生对复杂多变的古诗词提高兴趣,反而造成枯燥单一、容易疲累的刻板印象。古诗词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爱好取向、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和感知能力的差异,学生对不同古诗词的理解能力不同,学习的倾向性也不同。教师要充分调动课堂积极性,在不同的阶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优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深化高阶思维的训练。
二、指向高阶思维训练的古诗词教学途径探索与实践分析
语文古诗词包含五言七律等段氏也有《琵琶行》、《长恨歌》等叙事长诗,根据诗词的内容体例组织不停的教学方案,进行高阶思维训练,是古诗词课堂教学途径探索的关键。
1.层层推进式教学
任何学习过程都是由浅入深,由表象接近内里。古诗词课堂教学要先分析古诗词的文字、词语以及语句内容,在理解其内涵和所代表的社会价值含义。在层层推进式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情节内容进行梳理、对人物形象有所理解感知,随后逐步向内层推进,即前者的广度决定后者的深度,进一步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最终指向的是古诗词的主旨探究。[2]层层推进式教学注重的是逻辑思维的训练,有助于锻炼学生条理清晰的进行思考能力和挖掘古诗词内在涵义的行动力,是指向深度思维训练的优势方法之一。
例如在教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中,教师应先组织学生对生词、通假字等基础内容进行独立学习,再梳理词中的描写内容,从而分析诗词的创作环境和作者的感触、情感态度,理解词的主旨大意,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层层推进,由表及里进行教学,深化对古诗词的理解。
2.训练多角度思维模式
古诗词的类型多种多样,有田园诗、咏物诗、叙事诗等,不同的古诗词表达作者的情怀情感,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寻找蕴藏在古诗词字里行间的突破点,例如关键字、词语等,根据这些突破点,在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从不同的方向理解感知古诗词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抓住古诗词中的诗眼,训练学生不同的角度对诗词内容和诗人情感的深入理解,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通过对不同角度的剖析,选择最佳角度入手来深入探究一首诗词的主旨,是多角度思考的最终目的,学生既通过多角度思考对诗词整体拥有了解,有找到了诗词所表达的主旨含义。例如,在《长恨歌》教学中,从“恨”字出发,剖析作品“点”的挖掘,把诗词内容讲深讲透,所谓“广在内容,深在意蕴”,多角度了解,从诗眼进行深入,由表及里,涵盖全面。[2]
3.内容拓展迁移教学
古诗词依赖诗人的情感而存在,是诗人对环境的反映,也是诗人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古诗词的内容内涵,更要深化对诗人的理解。对古诗词进行内容拓展,其关键在于迁移发展出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或同一时代不同诗人的作品,对诗人、时代、文化进行整体了解,从而深入体会当时的社会风貌或诗人内心的变化。开展内容迁移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整体认识,融会贯通,从而达到理解中记忆的目的,提高学习的学习效率,让课堂内容充实丰富。
教师通过布置拓展迁移的训练,通过对不同文本的比较、分析和鉴别,对诗词内容和含义进行分析了解,从量的角度拓展阅读内容,从质的角度提高阅读品味。拓展延伸的内容可以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拥有更广阔的知识面和理解能力,从单纯的古诗文赏析转变为对时代特征、情境特点和诗人背景的延伸和对比分析,使学生多方面延伸、更加深入地学习分析思考,深化在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实践和训练。[2]
结束语
综上所述,指向高阶思维训练的古诗词教学实践和探索是一个正在发展创新的语文课程拓展方针,其拥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是需要中小学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程研究方向。教师要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方式,不断深化总结,多元化古诗词教学,从而不断深化高阶思维训练方式和模式,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爱国.高阶思维与语文深度学习[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7,000(011):5-11.
[2]刘倩.在《长恨歌》教学中进行高阶思维训练[J].语文月刊,2015, 000(010):P.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