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学校原因及应对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0月   作者:莫鸿慧
[导读]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发展,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也正在不断推进,然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会随之产生。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经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因此,学校作为主要教育人就必须承担起目前的重任。本文将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学校原因及应对策略”为本文探讨的课题,帮助教师在实现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进步,促进农村教学的新发展。

莫鸿慧    南宁市马山县古寨瑶族乡中心小学
【摘要】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发展,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也正在不断推进,然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会随之产生。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经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因此,学校作为主要教育人就必须承担起目前的重任。本文将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学校原因及应对策略”为本文探讨的课题,帮助教师在实现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进步,促进农村教学的新发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学校原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0)10-085-01

        城市和农村之间不平衡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而这背后还藏着更令人深思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并且还影响着整个农村教育的发展。在这个问题中,学校自身也是逃脱不掉关系的。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教师应该准确掌握到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原因,并以此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学校原因
        事实上,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是单单一种情况造成的,学校自身的原因也是存在的。家长外出务工的确导致了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也的确是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是学校却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变化,更没有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至于使学生的心理问题愈加严重[1]。学校作为学生的第一教育人,就要有教育的基本责任,这个责任不仅仅体现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更体现在学生成人的过程中。所以说,学校和教师并没有做到教育的活学活用,没有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去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而且,大部分教师都更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会去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但是教师却没有意识到这其中的练习,学生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借助就应该借助学科的优势,走近学生的内心,帮助学生摆脱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应对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心理教育
        要想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学校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重新重视起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在小学教学中,语文相比较于其他的学科来说有着非常大的心理教育优势。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丰富的语言基础和文学情怀可以充分地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打开学生的内心,从而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就要有一个这样的敏感度,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重新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师要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转移到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上,但这并不是让教师忽略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而是让教师提高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
        比如,当学生在学习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妈妈睡了”时,教师就可以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障碍。在这篇文章中,一个孩子的口吻讲述了妈妈睡觉的情景,妈妈睡得很熟是因为妈妈很累,那妈妈为什么会这么累呢?妈妈渴望为孩子做的更多,渴望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所以妈妈们也在奋斗和努力。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放下心中的不满,对学生进行开导,父母外出务工并不是不爱“你”的表现,相反父母比想象中更爱“你”,父母的劳动是为了给“你”带来更好的生活。所以,学生并不可以在学校里自暴自弃,而是要好好学习,理解父母,热爱生活,教师要让学生尝试放下心中对家长的成见,从而多一些宽容和理解[2]。
        (二)打造课堂氛围,观察学生变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大都体现在性格上的缺陷,情绪上的失控以及交往中的障碍等,因此,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就要时时刻刻地引导学生,课堂上也亦是如此。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的教育,父母的关爱而变得不爱说话,并且性格孤僻,这些都是最常见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而且教师也的确是很难对这些学生进行引导。这些学生长期见不到父母,大都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而隔代教育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学生过于溺爱,长远下来,学生变得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听取别的建议和引导。所以,此时教师的引导工作就更难以进行下去。但是,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上为学生营造出更生动的情景氛围,从而让学生在新的学习体验中发生新的改变。
        比如,当学生在学习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交流。教师要考虑到大部分的农村留守儿童并没有去过小兴安岭,直接讲学可能并不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学生在课堂上也依旧是不愿过多的互动交流。学生这种状态不仅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而且还会加深其自身的孤僻感,影响心理健康。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一些小兴安岭的视频和图片,春夏秋冬都有它最美的样子,世界其实很美好,所以任何人都不要过度悲观。此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从而一起解决问题,慢慢让学生发现与人交流并不是那么讨人厌,说出自己的想法也不是那么难[3]。
        (三)开设相关活动,引起学生共鸣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就是因为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就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引起共鸣。农村留守儿童可能因为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因此在许多事情上都不知道该怎么做,没有基本的辨别能力,这样就极其容易走入歧途。还有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怀,极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逐渐自暴自弃。然而,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往往也是不足的,因此,教师就需要抓住课下的各种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心理问题。
        比如,当学生在学习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父爱之舟”时,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契机,举办一个朗读比赛的活动。鼓励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进行朗读心得交流,缓解学生的孤僻心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朗读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安全感,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星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确是有学校的原因。而学校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学优势,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潘兰莉.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教育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7(09):65-66.
[2]李梅.暖心教育润物细无声——关于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儿童大世界,2019(3):12.
[3]王丽.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心理问题[J].速读,2017(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