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校协同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0月   作者:覃凤春
[导读] 近年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一直居高不下,并呈现持续增多趋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贫富差距明显,城乡生活水平也有着天壤之别,可想而知,父母不在身边的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条件有多窘迫。而且,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不仅需要良好的生活条件,更需要父母的陪伴关爱。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覃凤春    南宁市马山县古寨瑶族乡龙林教学点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一直居高不下,并呈现持续增多趋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贫富差距明显,城乡生活水平也有着天壤之别,可想而知,父母不在身边的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条件有多窘迫。而且,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不仅需要良好的生活条件,更需要父母的陪伴关爱。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家校协同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0)10-083-01

        由于农村经济收入较低,大部分年轻父母都选择到大城市谋生,如此一来,农村就产生大量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相依为命。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在长期没有父母陪伴关爱的恶劣环境下,难免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而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是我国富强的基础条件。因此,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教育者共同目标,经过不断探索发现,家校协同合作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最有效手段。
        本文主要针对家校协同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应用策略进行浅析。
        一、家校协同的概念
        家校协同合作教学模式最初起源于美国,经过百年历史发展历程,现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体系[1]。家校协同模式本质是发挥学校和家庭的力量,提高教学效率。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中,家校协同其实是指用对学生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单位在解决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中产生良效。利用家校协同手段,不仅可以解决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同时也促进留守儿童教育方面问题的克服。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表现
        小学生心智发育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差,由于长期缺乏家庭方面的陪伴教育,导致留守小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一)认知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关爱,普遍存在严重认知偏差现象。部分留守儿童会变的非常敏感,不自信,生活中发生一点小问题,他们首先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把一切都归结于自己的留守身份。比如,与同学交往中,如果出现不愉快现象,留守儿童会认为同学因为自己是留守儿童而不喜欢自己;父母在外工作,留守儿童会认为父母是不喜欢自己才会离开自己。这些敏感不自信的心理活动都是留守儿童认知偏差体现。
        (二)情绪消极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是跟随爷爷奶奶、亲戚邻居生活。由于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般的照顾和关爱,极易造成留守儿童产生消极情绪,负面情绪又无处倾诉。久而久之,严重者会患有抑郁症。
        (三)行为障碍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和父母长期分离两地,缺失家庭教育,导致留守儿童性格及行为表现出现问题,可能产生行为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如不受约束不服管教、攻击性强,更有甚者会出现小偷小摸这类人格品质问题。
        (四)人格障碍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缺失父母的教育及关爱,导致留守儿童性格发展不健全,从而产生一些消极人格障碍。客观的说,农村留守儿童消极人格障碍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攻击性人格障碍,实质是说留守儿童的自我控制力较差,冲动易怒;另一种是冷漠型人格障碍,具体表现为惧怕人际交往,对所有人和事物都很淡漠[2]。这两种人格障碍,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着孩子们发展。
        三、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因素
        (一)家庭生活缺少父母的陪伴关爱
        小学生阶段是儿童心智发育的重要阶段,此时的小学生正需要依偎在父母臂弯下,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生活压力,使这些孩子们早早离开父母,成为了农村留守儿童。在这种生活环境下,农村留守儿童不仅缺失了父母陪伴关爱,同时也缺失家庭教育,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受到影响。长期生活在缺失关心和关爱的环境,农村留守儿童必然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二)缺乏心理教学资源
        虽说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缺失家庭关爱和教育,但是外界因素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农村小学教学资源十分匮乏,不能提供良好心理教学资源。再者,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乏专业心理辅导老师来帮助学生预防克服心理健康问题。种种因素作用下,农村留守儿童产生消极情绪时无法得到及时帮助。长期以往,就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校协同策略
        (一)学校在日常教育中加强对留守儿童自己健康的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因此学校应重视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首先,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相关信息档案,保存记录学生的各项信息。其次,学校应成立心理咨询室并录用专业心理健康教师以预防克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最重要的是,教师作为学生接触最多人群,应注意自己言行举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素质教育。
        (二)家庭配合学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家校协同过程中,家庭教育对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非常重要。父母配合学校工作,极大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课程时,家长应配合学校录制一段工作时的小视频,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先播放各个面值的人民币图片,让学生对人民币有个初步了解。然后教师把之前准备好的所有家长工作赚钱的小视频播放给留守儿童观看。这样不仅拉近了父母在外打工生活与农村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的距离,缓解留守儿童思念父母的心情,同时也让留守儿童更加理解父母生活的艰辛,让留守儿童明白父母是爱自己的,有助于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消除负面消极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三)家庭学校保持联系
        由于家长常年在外,很难见到孩子一面,参与到孩子学习教育中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学校与家庭应做到多沟通,让家长可以了解孩子近况。家长只有充分了解孩子情况,了解学校教育进度,才能更好协同学校教育工作,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结束语: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不仅是社会关注重点,同时也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前提[3]。其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和家庭共同面临的难题,家校应协同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通过家校协同合作努力克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梅.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校协同策略研究[J].甘肃农业,2017,(2):24,32.
[2]廖燕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校协同对策分析[J].学周刊,2018,24(24):39-40.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4.023.
[3]卢启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校协同对策[J].数码设计(上),2019,(7):240-2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