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语言学与接受美学理论下中英旅游文本的语言对比和翻译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第8期   作者: 吴凯婷,董梅
[导读] 摘要:随着中外各国之间联系日益密切,各国文化交流逐步增进,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发展,由于中外游客在文化背景、语言特点和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旅游文本的翻译日显重要。本文在美学语言学与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对中英旅游文本进行语言对比分析和翻译研究。
吴凯婷,董梅
        西安石油大学,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随着中外各国之间联系日益密切,各国文化交流逐步增进,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发展,由于中外游客在文化背景、语言特点和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旅游文本的翻译日显重要。本文在美学语言学与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对中英旅游文本进行语言对比分析和翻译研究。
        关键词:美学语言学与接受美学理论;旅游文本;语言对比与翻译研究
        引言
1.        随着国际交往日益密切,国人出境旅游人数和次数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也来到中国游玩,促进了各国之间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旅游业也成为各个国家越来越兴盛的产业之一,于此,旅游文本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其重要性,对外旅游文本的正确翻译能够有助于游客对景点有着的清晰理解并且产生文化的共鸣。在美学与接受美学理论的视角下,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不仅需要语言、文化和艺术等综合能力,更需要发挥其创造性和想象力,结合各国文化和旅游景观所附带的语言文化信息和美学价值,通过各种策略尽可能的向游客展现景观美,人文美和文化内涵美,从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美学语言学与接受美学概论
2.        以索绪尔为开山鼻祖的现代语言学提出了语言与言语两个概念。语言是总的符号系统,言语是个别人的话语。但美学史上第一个把美学和语言学结合在一起考虑的是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贝·克罗齐,他在《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美学和语言学的统一命题:“美学和语言学, 当作真正的学科来看, 并不是两事而是一事”(克罗齐,2012)。
        钱冠连教授以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的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受到克罗齐美学思想的启迪,认为克罗齐“主张语言学在美学那里引起反响”是极有眼光的。并在其所著的《美学语言学———语言美与言语美》对美学语言学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钱冠连教授在本书中探讨了美学语言学的定义:美学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审美属性、研究日常言语活动和言语行为既作为交际活动又作为审美活动时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它是美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他在书中提出了语言美与言语美的两个不同概念:语言的美指语言体系固有的审美属性,是语言体系表现出来的美学价值、美学特征的总和。它是言语美得以表现的基础,言语美则是语言美在具体环境中的体现。美学语言学的任务是阐明整体意义上的人如何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语言体系和个别人如何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自己的言语。该书进一步指出语言一旦具体到人们头上总是表现为言语行为和言语行动,而且人们总是不忘赋予它们双重的价值:实用的与审美的(钱冠连,2004)。
        接受美学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理论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提出,其主要代表人物为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姚斯 (Robert Jauss) 和伊瑟尔 (Wolfgang Iser) 。接受美学强调以读者 (接受者) 为中心,认为应该摒弃以文本为中心的理论,因为“读者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能动构成。文学作品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过程,作品才能进入一种连续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Hans Robert,1982)”姚斯提出了以读者为主体的“期待视野” (horizon of expectation) ,即在文本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本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朱立元,1989)。读者的先在理解结构和先在知识框架,决定了其对所读文本容及形式的选择标准,也决定了其对于所读文本的理解与评价。
        中英旅游文本的语言对比与翻译
3.          近年来,旅游业逐渐成为一个国家的支柱性产业,做好旅游的宣传是关键性的一步。旅游景点的有效宣传有助于景点的开发,地区的经济增长,更有利于文化的输出与交流。中外旅游景点数不胜数,在对旅游景点的宣传上,根据旅游文本的特性,针对群体的不同,对旅游景点宣传文本正确、贴切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旅游文本的特点
3.1        旅游文本的作用是向游客宣传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以及传达旅游信息,属于信息型和呼唤性文本。其语篇在用词、句式和修辞方面有其独特特点。简洁、精练、生动形象、富有劝导性是广告语言的特色。由于中英旅游文本都有着相同的目的,因此在语言及遣词造句上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英旅游文本由于其在历史文化内涵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形成两种不同的文体特点。旅游文本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之间语言符号、文化观念、审美标准等要素的转换。对原文本的语言内涵缺乏足够透彻的理解和把握,便难以在目标语中实现信息和文化的完美传递。同样, 如果缺乏对两种不同语言词汇、句法、行文和修辞的差异的把握,也将会造成理解障碍,从而达不到交流的目的。因此,作为沟通桥梁的翻译工作者,有必要对中英旅游文本的语言共性和差异进行梳理和对比,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思考和分析,研究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才能在旅游广告外宣翻译过程中,更好地对外宣传中国的地理人文风貌。
        中英旅游文本的语言对比
3.2        在修辞层面,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旅游文本都大量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中文旅游文本倾向于使用比喻、拟人、对比、排比、夸张等修辞。如海南海口市的城市宣传语“椰风海韵,南海明珠”,杭州的“爱情之都, 天堂城市”等,就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又如“一步跨进历史,一日畅游中国”等偏爱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段。英语旅游文本偏爱使用双关手段。英语中的双关手段有同形同音异义 (Homonyms) 、同音异义 (Homophones) 和同形异义 (Homographs) 等三种,利用语音或词形的相似与意义的不同营造出一明一暗的双重意义。双关词的使用能使行文简洁、新颖活泼,能引人注意,产生联想。
        在词汇层面,由于中英文化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人们在旅游文本的词汇选择和使用上也会不同。旅游广告是吸引消费者从事旅游与活动的重要手段,鼓励即时消费和预定,带有非常明显的劝导性,以促使消费者立即采取行动。因此, 英文旅游文本总是以动词开头,大量使用祈使句,诱导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行为。而在汉语中,由于名词常常可以活用为动词,再因为汉语旅游文本大多是以托物寄情、大量夸张地描述和华丽的辞藻,因此在汉语旅游文本中,大量使用名词、形容词的罗列。这样既能达到吸引旅游者的目的,又符合中文思维方式与习惯。
        此外,汉语旅游广文本非常偏爱使用汉语独有的成语以及类似成语的四字结构。四字格在旅游文本中的出现,使旅游文本普遍具有口语化的特征,简洁易记,朗朗上口,节奏鲜明,有现场感,传物传情,语言时尚,脍炙人口(金惠康,2004)。例如“上海-十里洋场风花雪月”、“喷泉-气势磅礴大气恢弘”等,恰当使用四字格,读起来优美且朗朗上口。但是,过度使用四字结构堆砌华丽辞藻会夸张虚浮。相反,英语旅游文本语言简洁、用词简单,大部分使用生活化的词汇。
        3.3 中英旅游文本的翻译策略
        对于翻译而言,美学与接受美学的重大贡献和创新在于,它扬弃了“文本中心论”的主张,强调读者的需求,强调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对艺术作品的调节机(余继英,2006)。首先,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是原文的读者, 将文本作为审美对象进行创造性阅读,从而使原文的意义与价值得到增补与丰富。

由于译者所处时代及社会背景的不同,旅游文本的意义和价值系统呈现出动态模式,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翻译是“原文的近似”(马萧,2000)。其次,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 需要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
        对中文旅游文本的翻译,此文本的受众为外国读者,翻译时要考虑外国读者的期待视野,考虑他们的需求,也要尽可能的保留原文化将源语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尽量完备地传达到译语中去。异化翻译的处理方法能彰显本国文化特色,让游客领略到中华文化风采。因此,异化原则在对外旅游文本翻译中可以起到本土文化传真的作用。旅游文本中异化主要采取“直译法”、“音译法”以及“音译法+直译法”等形式。在对中国专有名词翻译时,一般采用音译法,如“小笼包”翻译为“xiao long bao”,为更好的展现中国文化,会用“音译法+直译法”,如“上海中心大厦”译为“Shanghai Tower”。
        在旅游文本翻译时, 对于一些中英思维与句式结构的差异,要适当使用归化翻译策略,以适应目标语读者的表达习惯。旅游文本翻译中的归化翻译策略可以采取意译法、删减法、增补法和套译法等。意译法是指改变形式但不改变内容的翻译。意译是采用目标语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更习惯的表达方式,能达到归化的效果。因此对于翻译的内容在汉英语言结构上表达有明显差异时,译者可在策略上选择归化,采用意译的方法。在汉语文本中,有时会反复提及到的一些信息,或者罗列几个不同的华丽辞藻表达同一个意思。对于这些重复的信息或者词汇,有一些并不是目标语读者必须要一一了解的情况,译者可采取删减的方法来达到让目标语行文简洁流畅,以便于读者更易接受。如九寨沟旅游宣传册中的句子:“九寨沟风光之美,实际上百倍于这样的描绘。就四川的名山秀水而论,总是有它们各自的独特风格和个性的”。这个句子强调的就是九寨沟的美,若逐字逐句翻译,必显累赘烦琐,艰深晦涩。因此翻译时可以使用删减法, 译为“The scene, actually, is much more beautiful than can be put into words”。译文简洁,重要信息表达明确。而有时,在翻译地名、人名、历史文化时,外国游客可能不甚了解其背景。需要添加从句、括号或者加注等方法解释,从而去顺应读者的理解。
        结语
4.        美学语言学和接受美学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把读者的接受放在首要位置加以考虑,为译者翻译文本提供了突破性的理论指导。本文在美学语言学与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旅游文本的语言对比与翻译分析研究,比较中英语言的差异,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在对旅游文本进行翻译时,更为重要的是,译者要做到与读者的期待视野相融合,投其所好,翻译出为读者所喜闻乐见的文本,从而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增强我国文化输出能力。
        
        
        
        
        
        
        
        
        
        
        
        
        
        
        参考文献:
        Jauss, Hans Robert.Trans.Timothy Bahti.Toward an Aesth etic of Reception[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 sota Press,1982.
[1]        金惠康. 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        [3]克罗齐. 美学原理[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刘宓庆. 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5]刘宓庆,章艳. 翻译美学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6]马萧. 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J].中国翻译,2000.
        [7]钱冠连. 美学语言学一语言美与言语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舒也.中西文化与审美价值诠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9]孙殿玲,闻释,探豪. 中国美学的理论与践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0]沈云. 旅游广告中英文体对比与翻译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
        [11]王世德. 审美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
        [12]余继英,郭建中. 美学理念--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简评《翻译美学》[J].中国翻译,2006.
        [13]朱立元. 接受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通讯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电子二路18号西安石油大学
        电话:187026331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