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9期   作者:申清远
[导读] 众所周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申清远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车拉九年制学校,甘肃 陇南748500
        摘要:众所周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古代先贤及仁人志士们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广泛揭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真谛。其中,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和理念精粹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儿女的人生观、价值观,构筑了中华儿女独特而坚定的精神世界。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头,也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引言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儿女的美德、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民族情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面对青春期、叛逆期的中学生,教师将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课程资源进行有机融合,不仅可以实现学生良好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创新教学格局,实现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双重提升。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化中华传统文化这一教学手段,在良好学习氛围的创设过程中实现学生知识、情感、态度、能力、品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1语文课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1有利于增强语文教学特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能够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教学的特色,丰富语文课程教材的内容,通过唯美的诗句以及具有特色的民族故事,可以大大提升青少年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让青少年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语文课程学习当中,让语文课程的教学视角变得更加开阔,对于语文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2有利于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挑战
        面对外来文化的渗透,一部分青少年的思想认识受到了影响,在生活和学习中具有较强的虚荣心,这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通过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切实帮助青少年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有效消除和应对外来文化的不良影响和冲击,让青少年能够接受健康、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在道德和思想方面都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2.1借助网络资源,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也应积极改善现如今的教学方式,实现语文教学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媒体的教学功能。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趋势,也为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的渗透提供了新的思路。初中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信息媒体,搜集并整合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将其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使得语文教学活动更加顺利、高效开展。例如,在学习《古代诗歌四首》这一内容时,笔者摒弃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而是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进来。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这四首诗歌中所描绘的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深刻意蕴,并跟着音频进行朗读。之后,让学生观看《经典咏流传》的节目视频,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还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强化他们对本节课所学诗歌的认知。最后,在解读完诗歌之后,笔者让学生学习曹操、李白、王湾及马致远的其他诗歌,总结作者诗歌创作的手法。这样不仅能够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还有助于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进一步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养成尊重传统文化的意识。


        2.2丰富生活经验,开展活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生活经验进行活动探索,可以让学生更愿意学习和接纳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对此,为实现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结合生活经验为载体,在活动探索中融入传统文化,在开拓学生视野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活跃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社戏》这一语文内容时,作为民风民俗的一个生活体验学习过程,其不仅向学生展示一幅民俗风情的画卷,还是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情感培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话说文化与生活”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交谈中感悟生活之美、领悟文化精神,然后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对看社戏前、戏前波折、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偷豆等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在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可以体会文中的人情美、风景美、人物美,以此来构建文化与生活的桥梁。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开展“寻找民间戏剧感悟文化生活之美”的生活经验活动,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手段以及深入社会实践调查等方法,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实践分析,学生在学习语文阅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材内容的拓展与深化,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能力和教师教学质量的综合提升。
        2.3古今结合,挖掘优秀文化品德内涵
        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爱国主义思想的内容也很多。这不仅有利于语文学科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而且也增强了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育人意义。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例如: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时,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受为何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首先,教师采用生活情境化的提问方式,“我想听听同学们的真心话,你每天无惧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来学校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以此引导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中华不振”,发挥想象去揣摸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将爱国情怀深深植入到每个学生心中。
        结语
        总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通过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来营造优秀文化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深入解读传统优秀文化的经典名著,传承优秀文化语言文字特点;将古今结合融会贯通,来挖掘出传统优秀文化的品德内涵;拓展学习视野和自主思考,加深传统优秀文化创新理解,才能深化学生对其内涵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做到真正为初中语文课堂添上浓重的文化笔墨。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主要教学趋势。新时期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具备前瞻性的眼光,在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挖掘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借助网络资源,多角度、全方位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最终实现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达到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正.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当代教育,2014(4):149-151.
        [2]?朱绍峰.浅谈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新课程,2017.
        [3]?裴东霞.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研究[J].Doctoral?dissertation.
        [4]?毛文平.试论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新校园:中旬刊,2016(6):47.
        [5]?张晓斌.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教师版),2006(11):22.
        [6]?许海燕.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8(5):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