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吉勇
广西桂林市资源县资源实验中学 广西桂林市541400
摘要: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当下物理教学中,我们发现目前有不少学生学习物理存在障碍,有部分学生更是难以把握物理学科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对物理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深究之,其实是学生缺乏生活实践,没有做生活观察的主体;而且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也是被动者,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弘扬主体精神。
关键词:物理教学 主体性 教育
引言:今素质教育必须倡导主体性教育,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和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和其他教育活动,自主地探究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实施主体性教育,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学习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我近几年采取的主要的措施有:
一、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凡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自己发现的知识,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例如,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时,测得(1)钩码重G=2N、h=10cm时,绳自由端拉力F=1.2N、s=20cm;(2)钩码重G=4N、h=10cm时,绳自由端拉力F=2.2N、s=20cm;测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计算两次的机械效率,鼓励学生仔细观察计算结果。学生通过比较发现:(1)同一滑轮组机械效率并不是固定的,(2) 同一滑轮组钩码重越大机械效率越高,这就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怎样提高机械效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学习。
二、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操作和思考
物理的学习有时单凭想象是很抽象、很难解决问题的,碰到疑难时让学生亲手进行操作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物理操作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例如,学生在学习电学计算时,我们通常要对有电表的电路图进行简化:即电流表看成一根导线,电压表看成断路(相当于去掉)。遇到这个问题学生会有些疑惑,所以我鼓励学生亲手实验,把一个电路中的电流表用导线代替观察小灯炮亮度是否发生变化,学生亲手操作后清楚的认识到电流表和一根导线等同,既解决了学习上的疑难,又提高了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平常教学很多教师把知识和方法全盘托给学生,学生应接不暇,有疑不敢质,有疑不会质,甚至有疑之时不知有疑,只会简单机械地模仿,不会思考,也没有机会思考,谈不上落实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学生的物理成绩比较差,当老师鼓励他们有不懂的地方可提出来,老师会帮助他们解决,但这些学生却根本不知道自己哪里不懂,也提不出任何问题,只是感到自己全都明白又全都不明白。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去思考,通过思考去发现、理解、掌握知识和方法。
三、激发学生在学习中自主表达
物理学习中离不开语言的表达,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学生在思考发现新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发挥“共同体”的作用和“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就需要进行表达和交流、以突现“智慧共享”。为了提供表达的机会,可指定教材内容,让学生当一回老师,这样做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求知动力,学生在自我表达的前后,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共同完善。语言的科学性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本要求。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物理术语表达物理现象和规律。要对学生在表达方面出现的不符合科学性的语言进行及时的纠正。例如,把坐在车上的人当汽车启动时人“由于”惯性向后倒,表述成人“受到”惯性向后倒;把“含有内能”说成“含有热量”等等。正确使用物理术语的训练,可以深化学生的思维,形成良好的表达和学习习惯。
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自己去小结对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应予以重视。例如,在学完了《电能》一节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回答学到了什么,通过几个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比较、综合、归纳,小结本节的知识主线和重点内容。以电能的利用、测量、电功的影响因素为主线,以电能表的使用为桥梁,建立和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了解各知识点相互内在联系。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和广阔性。这个程一定要掌握一个原则:必须由学生进行归纳和整理,而不能由教师越俎代庖,将整理结果公诸于学生。
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探究实验贯穿着物理学习的始末,开展探究实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物理规律、物理概念类的探究实验的难度比较小,对这样的探究实验,最好是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研究方法,自己去感受探索新知识,运用探究结论在新情境中解决新问题。例如,“电阻”一节的教学可采用“引导实验探究法":
实验探究1
教师提出问题:
(1)水在水管中流动会受到水管的阻力,那么电在导线中流动会受到导线的阻力吗? (如何验证呢?)引导学生思考。
(2)把电源、开关、小灯泡用导线连成一个电路,在电路中分别接上不同的导线,小灯泡的亮度会发生变化吗?
(3)小灯泡亮度发生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连好电路后,在接线处分别接上不同的导线,引导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把两次实验进行对比。教师提醒两次实验中小灯泡的亮度不同是因为电流不同。实验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导体对电流有着阻碍作用的特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实验探究2:探究液体压强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提出问题:液体内部存在压强,那液体内部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想,可能跟液体深度、液体密度、方向、液体质量等有关。再让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想。学生动手设计实验方案,小组讨论方案的可行性,然后由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发了主体的学习。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让学生进行再讨论,看几个方案中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直至得出结论。接着,再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学生完成第一步学习探究活动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提出一些深层次问题,让学生进行第二步学习,探究深化思维,发展能力。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训练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节课教师并不直接告诉学生教学内容,而是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并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从而掌握所学的知识。
主体性教育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施主体性教育的教学中,教师要循序渐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培养学生用科学的观点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主体性教育视野中的主体性内涵、结构及其存在形态[J]. 和学新.??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7)
[2]学习主体性及其对学习成绩的影响[J]. 刘丽红.??教育探索.?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