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静
河南省新郑市新华路小学451100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事实证明,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符合当代社会发展潮流,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是一项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有益教师终生发展的高效途径。本文在分析了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水平及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外部条件基础上,从六个方面提出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和做法。以学校本位的角度规划教师专业成长是最重要的,因为教师专业成长必须是系统的可持续的过程。建立资源库、实行电子备课、创建教师博客、进行网络教研、开展校本培训等等,学校要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努力创设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成长;教育;教学
现代信息与通讯的迅速发展,正在并继续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也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正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重要方式,用信息化促进教师教育现代化正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方向和潮流。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应因校而定,学校信息化水平是前提,师资结构是基础,教师专业成长规划是保证。我们根据校情实际,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1、编制科学实用的教师专业成长计划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简单直白的一个“变”字,提出了培养“真善美的活人”这一主张。陶先生倡导的教育根本任务是追求真理,学做真人,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和谐发展,培养具有“康健的体魄、敏捷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和改造社会的精神”,主体意识强、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的“活人”。明确了我们的育人方向,确立了我们的办学目标,学校和教师个人就能有目的有发展方向地编制出长远和短期专业成长计划。下面是我校十一五期间的长远规划:06年,骨干教师提高培训,率先实现教育信息化课堂;07年,全校教师达到计算机中级水平;08年,充分利用“三网”资源尝试电子备课,改制科学实用的教学课件;09年,基本实现“班班通”,农远资源运用率和现代教育手段课堂覆盖率基本实现100%;10年,基本实现无纸化电子备课,集体备课实行网上互动;人人创建教师个人博客和班级博客,把它作为教学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平台。
2、健全共享资源库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参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热情日益高涨。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面临着教学资源缺乏的窘境,被迫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资源的寻找上,这一现象严重困扰着教师,并成为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巨大障碍。建设和完善科学、开放、动态、符合新课程理念、适合教师使用的资源库已迫在眉睫。
2004年我校接通英特网并组建校园局域网,2005年申请农远工程项目学校,成功地整合了学校的内外网,初步实现了“三网合一”。一方面,我们借助网络和骨干教师团队,将与教学相关的资源分门别类的陈放到相应资源库中,便于教师拿来就用;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制作课件,集中管理,全体共享。资源库的建立,为教师学习、工作提供了方便,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教师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热情。
3、实现电子化集体备课
过去,我们的备课主要都是教师的个体活动,即便是备课组活动,也不过是同校同学科教师的小集体智慧,有时因各种原因只是走走过场。不但谈不上资源共享,就是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都因种种原因而不能落实。
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学校信息化硬件建设的不断投入,我们的老师也可以享受“集体”智慧的成果。首先,网络中强大的信息量,成为教师备课的资源库。我们广大教师对网络中一些好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这样既省去了自己设计教案、做课件的时间,又能提高教学效率,何乐而不为呢?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观看在线教学视频和专家讲座,接触一些先进地区教师的崭新理念和成功教法,为我们的教学方式转变提供借鉴。第三,学校资源库的建立为电子化集体备课提供了有力保障。第四,我们将电子备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放在学校网站论坛上,得到了许多教坛高人有价值的建议。在此基础上,我们把过去的个人备课改为以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备课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探讨最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预案来于网络,研讨形成自己的特色,有效地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电子化集体备课,避免了教师照本宣科写教案的无效劳动,使广大教师有更多时间思考、交流和探讨课堂教学,拓展了教师的备课空间,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增强了教师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意识,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逐步转变和教师专业水平的共同提高。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等学科同年级可能只有一个教师,他们的集体备课还真得借助网络进行校际互动来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随着“班班通”工程的落实,今年春季开始,学校网站开通了“教师备课平台”和“教师资源库平台”,电子化集体备课基本实现“无纸化”。教师专业化成长在电子化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显现,年轻教师的得心应手与年老教师的虚心学习促成了教师专业水平的共同进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事实证明,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符合当代社会发展潮流,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是一项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有益教师终生发展的高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行涛、郭东岐著《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2、周克江罗琴主编《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6
3、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