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的途径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9期   作者:吴玉龙
[导读]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的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也在持续创新
        吴玉龙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的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也在持续创新,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兴趣、能力情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要在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需在完成教材知识点教学的同时,丰富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情感。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教学效率
        前言:传统小学科学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等科学素养的培养。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师也应当使自己的教学方式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使学生从“必须学”到“我要学”进行转变,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能力。
        一、巧用微课提高探究效率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科学探究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提升科学素养。科学探究主要包括提出问题、做出猜测、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汇报交流几个主要的步骤,其中很重要的步骤就是学生动手操作环节,几乎每上一节必有实验,但是在此环节经常发现学生没有明白实验过程具体怎么做,注意事项是什么,特别是中低年级,存在以下问题:1.老师在和学生交流实验的过程中采用口头描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如果没有演示的话学生印象模糊;2.教师有演示,但演示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同时,演示的话,坐在后排的学生无法看清。针对以上缺点,有必要将微课引进科学实验探究过程。
        例如,四上第二单元《冷热与温度》中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在这个实验中用到酒精灯,铁架台等一些容易发生意外的仪器,而且从铁架台的组装到后面每隔一段时间的测温,都需要小组人员的配合,要耗费较长的时间,这时教师如果采用给学生演示的方法,一是会浪费时间,二是教师一个人演示有时候会顾此失彼,要拿秒表看时间,还要看温度计测水温,还要记录。在这个实验中引入微课进行教学很有必要,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好实验后,将课前制作好的微课在投影上进行展示,微课中强调注意事项,学生在看微课时注意力集中,看完后学生再动手操作,增加了学生动手探究的时间,效果很好。不仅是这个实验,在四年级热学这个单元采用微课辅助教学大大节省了教师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学生探究的效率。
        二、创设生动丰富生活情境辅助教学
        小学科学学科不仅具有广泛的应用,且充满探究的趣味性,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都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在教材内容中还包含了一些涉及科学知识的较为复杂的内容,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解析,赋予其直观性和趣味性,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激发其学习精神和探究热情。如,在进行温度与水的变化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启发学生利用自己关于冬天的一些生活经验积累代入到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快速理解知识点。如,學生都看到过冬天窗玻璃上所凝结的窗花及雾气等,以此为教学导入,为学生讲解温度与水的变化及其科学原理,通过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对知识点充满好奇心,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效指导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辅助指导,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操作,不要流于形式,让学生在操作中产生新知,发展创新意识。通过学生的操作,我们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
        学生的动手实践也经常会受到阻碍、遇到困难。因而,教师应该发挥引领的作用,要让学生形成安全操作、规范操作的习惯,并指导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帮助其扫除道路上的障碍,使学生能够不断进步。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适时、有效地指导,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井然有序开展的保障,使其在探究中有所收获。例如,在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时,有的学生说:“我家的香菇棚里有一支温度计,温度一般控制在32°C以内,因此,我爸爸在地膜育秧棚里放了一支温度计,温度最高不能超过30°C”。这样,就把生活中的知识融入枯燥的学习中,使学生在课堂内的学习与家庭生活、社会建立一种必然联系,体现了着眼于学生未来生活的教学理念。
        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指导动手实验
        这一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的中心环节,是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关键。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操作中的问题,教师应进行指导并耐心纠正,但绝不可以代替学生完成实验探究过程。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亲身参与到实验过程中。
        在本次实验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小组合作实验。首先,教师要提出明确的实验要求,如“搅拌时玻璃棒不能接触杯壁”,学生需如实填写实验报告等。接着,着重强调实验中的安全问题。在进行第二个探究实验——温度对溶解快慢的影响时,教师要提醒学生们注意热水的使用。
        五、布置探究性课后作业
        作业是教学重要组成部分,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关系到后续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但传统课后作业形式很多时候不能获得预期教学效果,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很多学生会以敷衍心态完成作业。科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完全可用于小学科学教学,作为教学素材来使用。具体来讲,教师可基于现实生活为学生布置探究性课后作业,加强科学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科学知识,真正发挥课后作业教学功能。基于生活实践的课后作业,不仅能让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认同感,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与自然现象。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强化对知识点的记忆。
        结语: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綜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为了发展学生们的核心素养,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教育经验,并创新教学策略,促使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并提升师生互动效率,高效吸收知识内容。
        参考文献:
        [1]崔红霞.基于科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2):165
        [2]林云娥.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态度养成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8(2):119-1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