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行为——孩子的求救信号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19期   作者:张淑梅
[导读] 说到孩子的思想教育工作,我觉得它是一个特别重要特别难的工作,因为它管理的对象是一群有生命力
        张淑梅  
        大田县城关第三小学   福建  三明 366100
        摘要:说到孩子的思想教育工作,我觉得它是一个特别重要特别难的工作,因为它管理的对象是一群有生命力,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个体。而问题在于这些儿童他们虽然有自己的思想、看法,但这些看法还比较稚嫩,不够成熟,再加上每个人不同的成长环境和性格特点,使得教育时不时会出现不同声音、不同思想的碰撞。那么作为一名老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让学生愿意接受你的处理方式,并能让他们在犯错中学习,帮助孩子完善认知,塑造品质,这不可不说是一项异常艰巨的工作。以前我认为教育工作只要付出爱心和耐心,就能将工作做好,而在学习了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之后,我觉得教育工作更需要方法的指导,有了明确的方向,能让我们更快更准确地帮助孩子找到问题症结所在,让我们通过“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来创造一种积极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
        鲁道夫·德雷克斯曾说过:“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当孩子丧失信心时,他们会变得没有归属感和价值感。而他为了获得价值感和归属感,就开始各种不良行为,以此来引起你的关注,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指导思想:
        ①孩子的目的:寻求过度关注,操纵别人为自己帮忙和得到特殊服务。
        ②如果家长和老师的感觉是:心烦、恼怒、着急、愧疚。
        ③而且想采取的行为是:提醒、哄劝替孩子做,他已经会做的事情
        ④如果孩子的回应是:暂停片刻,但很快又回到老样子或换成另一种打扰人的行为。
        ⑤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唯有得到特别关注,我才有归属感,惟有让你们为我团团转时,我才是重要的。
对照以上几点我们来看案例:林×是一个学习自觉的孩子,作业能及时独立完成,课堂表现良好,虽然回答问题不够积极,但不会打扰他人学习。可是某一天,这个孩子变了!不仅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还讲话开玩笑,影响他人听讲。我找他谈了两次话,也和家长进行了沟通。结果是每次谈话过后,他能好好表现两天,然后又开始各种捣蛋。搞得我和家长都很着急,心烦又无计可施。就在这时,我看到了关于“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不良行为”的内容,在学习了之后,对照错误目的表,我才发现原来这一切是孩子在向我们发出“求救”信号。他失去了归属感,他在寻求别人的关注。

但是班级的环境并没有改变,那是什么原因让他失去了归属感?在随后家长的愧疚声中,我了解到了,弟弟的出生,分散了爸妈对他的注意力,应该是家庭环境的改变导致的。
        于是,某天我找了个安静的环境,与林×开始了交谈。我问:“林×,你知道自己最近为什么老是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老讲话吗?你本来应该能做的很好的。”他答道:“我不知道。”我接着说:“那你可不可以让我来猜猜看?你可以告诉我猜得对不对?”他感兴趣地点了点头。“你之所以最近不好好完成作业,上课讲话,会不会是你想通过这种行为,来得到我的关注?并且让我为你忙活。”他先是一愣,然后不好意思地承认了。我摸着他的头,告诉他:“每个人都想要得到别人的关注,这很正常。只是你选择的方式不对。你的行为虽然让你得到了关注,却也为你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更对别人造成了困扰。我们要找到正确的,有建设性的方式来寻求关注。你觉得呢?”他望着我,用力地点了点头。“那你可以帮我为你想出一些办法,并且是对别人也有帮助的方法吗?”我接着问。他有些说不上来。在我的引导下,我们有了帮同学做值日;发挥运动特长,为班级争光;上课积极发言等方法。同时我们约定,我会关注他的行为,并会以约定的方式让他知道他得到了关注。随着气氛越来越融洽,我向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猜想:“你最近的表现也让爸爸妈妈很是操心,所以我想其实你更想引起的是爸爸妈妈对你的关注是吗?”他突然沉默了。我接着说:“是不是你觉得爸爸妈妈有了小弟弟后就只疼爱弟弟,不再关心你了?你担心失去爸爸妈妈对你的爱?”林×突然就委屈得掉下泪来。他哽咽地说:“以前爸爸都是带我去玩,现在爸爸每次都带弟弟去,让我在家写作业。爸爸妈妈每天都在逗弟弟,爸爸一回家也总是先去抱弟弟,他们很久都没带我去玩了。”我听了心里一阵难过,二孩家庭的问题,给大宝带来的伤害,让人觉得心疼。我抚着他的背,等他情绪平静了,我开口道:“林×,老师很肯定的告诉你,你的爸爸妈妈是很爱你,很在乎你的。只是你的弟弟还很小,爸爸妈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弟弟身上,他们并不知道这样伤害到了你。老师建议你可以把你的感受告诉爸爸妈妈,他们一定会改变的。需要老师和你父母沟通一下吗?”他摇了摇头。我鼓励他回去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家长,他点点头。我们的谈话到此结束。
        随后我又打了个电话告知家长这一情况,家长知道后大吃一惊,坦承近段时间的确忽视了他很多。我在与家长交流后也给出了一些建议,比如经常给孩子一个满怀的拥抱;设定专属于大宝的特别时光,定期陪孩子;给与孩子安慰;表达你对他的信任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和家长的努力没有白费,林辉又表现出了良好的状态,开朗的笑容又回来了。
        通过这个案例,我感受到了不良行为是孩子在用一种密码——当他们的行为激起的是我们的挫折感而不是关爱时,他们是在试图告诉我们,他们想要的是归属感。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每位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目的不同,有的是为了寻求过度关注,有的是为了寻求权利,有的是为了报复,有的是自暴自弃。怎么辨别不良行为后面的错误目的,则需要方法的指导。让我们在和善与坚定中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陪伴他们一路前行。如何坚持学习,在《正面管教》的指引下,反复实践,这是我接下来要思考学习的方向。
参考文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