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健萍
广州市培英中学,广东 广州510540
【摘 要】
在经典名著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活化学生思维模式,活化经典名著阅读教学。用思维导图的思维模式对阅读作品进行全面梳理与思考,提升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与教学内容的高度与深度,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互动中,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与老师的思维碰撞在一起,同时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拓宽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名著阅读,阅读教学
部编版教材把名著阅读推荐写进教材,温儒敏先生提出了“以考促读”,可见,对初中生来说,阅读经典名著,意义重大。但初中生因为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局限,需要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才能读有所获。所以,我们十分有必要探究初中名著阅读教学方法。
一、初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分析
1.粗略地阅读
大部分学生认为把名著读一遍就是完成对名著的阅读。囫囵吞枣式地阅读效率低、效果差,难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缺乏有效的内容重构
由于名著篇幅长、信息量大,大部分学生在简略的阅读后,没有形成对名著的内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的习惯,这样的阅读习惯不利于形成内容重构的能力。
3.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思维
大部分学生抱着应付考试的心态来读名著,缺乏主动性地阅读。这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方式的养成。
二、名著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1.机械化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传统的名著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作者、概述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分析,或者通过做题的模式,让学生掌握名著的基本内容和考点,这种机械化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名著教学内容难以聚焦,存在简单化、碎片化、形式化等问题
经典名著篇幅长,故事情节复杂,涉及内容较多,教师要教的内容过多,导致名著教学内容难以聚焦。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对名著教学处理存在简单化、碎片化、形式化等问题。
3.传统的名著教学忽视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
传统的教学模式,简单了解作者,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分析等,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化,导致学生阅读的结果呈现大同小异,忽略了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
因此,如何有效帮助初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名著阅读习惯,提高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形成个性化阅读,成为老师日常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阅读思维模式,让学生形成有效的阅读思维模式。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利用思维导图的思维模式阅读名著,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
三、如何应用思维导图活化经典名著阅读教学
1.什么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称脑图,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以及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思维导图同时也是一种基于大脑自然的思考方式,因此,它赋予人的思考以最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思维导图运用了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2.在经典名著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的优势
学生通过运用思维导图的思维模式,对所阅读的经典名著进行全方位和系统的思考与分析,对所阅读的作品进行深刻的和富有创造性的思考,从而有利于对作品的作者、作品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历史意义、社会背景、创作背景、作品影响等方面的理解。
3.在经典名著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优势
在经典名著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用思维导图的思维模式对阅读作品进行全面梳理与思考,提升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与教学内容的高度与深度,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互动中,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与老师的思维碰撞在一起,同时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拓宽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
4.如何把思维导图的思维阅读模式和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导入学生的经典名著阅读中
(1)培养学生的思维导图能力,提升作品阅读能力与阅读效率。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并训练思维导图绘制技能,必须让学生学会用思维导图方式做好阅读笔记,生成个性化的阅读积累,构建连续性的语言思维习惯,教师要拓展综合性学习内容,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助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模式整理故事情节
阅读名著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整理故事情节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在这个输出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对阅读的名著内容进行梳理、分类、提取、评价,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思维有很大帮助。
(3)跳读、精读相结合,绘制人物思维导图
经典名著之经典,不仅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还在于一个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思维读人物,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身份、地位,其次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肖像特征,直观感受人物,然后引导学生从典型事例中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最后引导学生评价人物。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用跳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学生多发散思维,用自己的方式解读人物形象,用思维导图记录下自己的探究结果。
(4) 运用思维导图,探究作品主题
读经典名著,作品深刻的主题思想是不可忽略。阅读经典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培养多角度的阅读,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作品深刻的主题思想,也要引导培养学生用批判的精神去看待作品的局限性。例如,用思维导图从写作背景、社会层面、结合当下的主题、个人的感悟去探究作品主题。
(5)展示阅读成果,打造共享型阅读平台,营造良好阅读氛围。
教师日常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分享阅读成果,打造共享型阅读平台,学生阅读分享不只是在阅读分享会上,平时也应该让展示常态化。思维导图的展示,可以是在课室布置里展现,也可以拍成图片与学生父母分享,也可以做成美篇,让学生分享与保存。无数心理研究表明,人都需要被肯定,自信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在班级、学校、家庭中营造良好阅读氛围,通过阅读成果分享、阅读作品展示,促使学生收获成功感,我相信学生会慢慢爱上名著阅读,对阅读的兴趣越发浓厚。
四、总结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思维模式阅名著,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形式呈现阅读收获。这个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真实的去读名著,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更是立足于学生综合素养的能力培养。笔者相信,应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能有效活化初中经典名著阅读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思维,让学生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1]东尼.博赞.思维导图[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