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美珍
奉化龙津实验学校,浙江 宁波315500
【摘要】加强言语实践是创造“有效课堂”的必经之路,而低年级语文课堂言语实践“点少”、“面窄”则是一个现实问题。那么,如何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搭建言语实践的平台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通过学习、实践后,笔者认为低年级语文课堂“以字词教学为抓手”为学生搭建言语实践平台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本文就从四点来阐述这一观点 。
【关键词】字词教学 言语实践 课堂教学效率
笔者认为,所谓“言语实践”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训练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说,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言语实践,其实就是学生对所学的语言内容、语言形式,通过训练建构自己的言语结构。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学生习得语言的方式基本以“读”为主。所以,学生真正进行言语实践的机会很少,语文课就是学字词、读课文,这样的结果是学生积累了字词句段,但是当口语交际或写话时,学生的“语言库”则不能被激活。换句话说,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理解了、积累了,却没有迁移运用的能力,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失败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中尝试着“以字词教学为抓手”,多方位、多角度地给学生搭建言语实践的平台,力求在提升识字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发展着学生的言语能力。
一、“散词串线”:语言组织能力的训练。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词语教学一直在改变中优化着,在优化中显效着。我们从一开始把词语“一股脑”都写在黑板上认读,到后来关注词语内在的联系,把词语进行分类认读,无疑这样的识字教学在效率上提高了不少。而今,我们又在思考,词语分类后,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呢?多次的观课学习后,我发现很多教师在词语分类认读后都有着不同的设计,但都从各个角落进行言语表达的历练,而且都为之后的阅读教学做了理解上、朗读上的铺垫。
1.课文主要内容的“串说”。
教师将一些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关键词一起出示认读,然后学生自读课文后,根据这些词语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这样的课文一般故事性较强,如人教版第六册《她是我的朋友》,教师出示(战争时期 孤儿院 阮恒 休克 迫在眉睫 输血)这些词语。学生就根据这些词语,将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方法使得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对于生字不仅是第二次认读,而且大部分学生将生字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重组,无疑是一次很好的言语实践。
笔者认为,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学情,教师还可以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设计这样的课堂练习,选用几个词语将课文主要内容写下来,也可以出示一个填空题,将这些生字填进去,从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课文人物介绍的“串讲”。
人教版第四册《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在学习之前,我们都会用各种方式介绍画家戴嵩。余姚教研室的陈燕老师的设计,让我颇为欣赏。先直接出示: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学生自由读句子,接着指名读时,随机认读生字“价”、“购”,新词“价钱”、“购买”,在多次读句后,教师出示几个关键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戴嵩。类似的设计,还见于前不久听苏教版第四册《“黑板”跑了》这一课,教师在介绍课文主人公安培时也运用了这样的教学手段,而且最后教师出示几个关键词,让学生选择几个词语介绍安培并把它写下来。可见,这位教师更注重学生言语实践地训练。
这样的教学环节,将生字教学融入于言语表达之中,言语表达又将生字复现、巩固。同时,戴嵩、安培等人物形象也清晰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为课文的学习做了必要而充分地准备。
二、文中学词:用词精巧得当的训练。
这一识字手段是近几年大为提倡并收效不错的“分散识字教学”。改变以往“词语荟萃”的大局面,将生字教学散落在阅读教学的各个角落。
1.揭题识字,扩词积累。
人教版第一册《菜园里》一课运用图片导入,出示菜园图,随机认读“菜”。
结合图片初步感知“园”的含义,四四方方围起来“口子框”,种满蔬菜的叫
“菜园”。那养满动物的叫——动物园;种满竹子的叫——竹园;种满果树的叫——果园。学生的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又说种满花的叫花园等等。一个生字,引出一串词语,学生既巩固了生字,还积累了词语,并在表达中发展了语言,一举多得。
2.换词比较,感受“精妙”。
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最美的“艺术”,它丰富的内涵,使得文本语言尽显精妙
之处。如果我们“据字认字”、“据词学词”,语文课将失去“语文味”。所以,对于那些用得巧、用得妙的字词,我尝试着这样教学。
人教版第二册《荷叶圆圆》这一课,有四句相同的句式: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小鱼儿躲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其中“躺”、“立”、“蹲”三个动词用得很妙,所以我把生字“蹲”的教学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同时我试着让学生将三个动词换一换,学生在换词中感受到小动物在荷叶上生动的神态,潜移默化地感受文本语言的精妙。
之后,当我出示“三个动词选词填空”的练习时,学生基本上都得心应手。
3.看图练说,轻松“明义”。
人教版第三册《我要的是葫芦》有位教师依托文本语言、课文插图进行生字“盯”的教学:
出示图3,他每天都要去看几次,看着图,说说他会怎么样地看?(认真、仔细地,提示眼睛是怎么样的?)课文中有一个词就是写这样的看——“盯”。再教学“盯”,目字旁,指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目不转睛地看。种葫芦人盯着葫芦,从这个“盯”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小葫芦怎么样?(喜欢、喜爱)所以,当他看到叶子上的蚜虫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
这一设计,教师依托一个生字“盯”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地言语实践训练,一个生字串联着一个教学环节。由此又见,把识字寓于阅读教学之中,创设了的语言环境,提高了语言的实践机会,发展语言的同时也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三、“换境复现”:言语表达形式的多方习得。
这一教学方式,学生除了积累文本语言的表达形式,还能习得多种言语表达的形式。人教版教材中,每篇课文的识字量较大,如果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生字,除了新授环节,复现巩固也是必不可少的。实践中,我觉得换一个语言环境对检测学生生字掌握与否效果明显。当学生学了生字后,教师可以用上生字重组一段话或者编一首简短的儿歌让学生在反复阅读和诵读中巩固生字,逐渐把生字变成熟字。
人教版第二册《四个太阳》在复习巩固环节这样设计:出示两首儿歌,自由读一读,圈一圈生字,画一画新词朋友。(指名读——齐读——对读——配乐读)
夏季到,真热呀, 冬天到,天气冷,
街道两旁知了叫。 小手小脸冻僵了。
绿绿太阳天上挂, 温暖阳光照身上,
大地到处好清凉。 小伙伴们甜甜笑。
这两首儿歌将文本语言进行重组,有意识地加进了所有生字,学生复习了
课文内容,巩固了生字,还习得了新的言语表达形式。
四、字词练习:语言运用能力的扎实历练。
这里主要提及如何设计“巩固生字”的练习,《学科教学建议》中提及低年级课堂动笔时间不少于10分钟,我想这动笔不仅仅局限于写字、抄词。生字词选词填空、新词造句等也无疑是课堂练习中一种很具有言语实践性的形式。
例1:人教版第二册《四个太阳》,“温暖”一词教学后,设计这样的练习:
用上温暖练习说话
阳光温暖了冰冻的小河 ,小河 。
阳光温暖了冬眠的青蛙,小青蛙 。
阳光温暖了 , 。
例2:人教版第四册《画家和牧童》,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学习运用本课生字。
第一步:词语卡片认读(价钱 购买 惭愧 斗牛图 戴嵩 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 )
第二步:选择上面的词语填入句子中。
⑴ 有钱的人一看到戴嵩画的《 》,就像花大( )( )。
⑵ 戴嵩一会儿( ),一会儿( ),把《 》画得栩栩如生。
两道练习,一道是单个词的理解运用,言语表达地训练,一道是多个词语的
选择运用,注意选词的恰当,都是运用书面表达形式的言语实践,是提高课堂效
率的有效手段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科学地阐明了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特殊任务,然而要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词不是作为一种创造手段而活跃在儿童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所以,笔者认为,不断加强言语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必行之路,而低年级以字词教学为抓手,巧设言语实践平台便是“双向得利”的有效教学手段。愿我们在教学中勤于思考、频于实践,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道路上
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 2011.2/2011.3 邮发代号:22-178 语文报社
2.《“疑难问题丛书”——实施有效地教学》 主编:励汾水 宁波出版社
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4.《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30条》和《浙江省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建议10条》
5.《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