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袁媛
衡南县明德小学 421131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品味诗的语言,挖掘这些诗词的内涵、燃起诗词的意蕴、激荡起诗词中的情感,从而,真正的感受到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笔者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学习积极性 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词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较被动,效率低下。很多教师运用各种方法,如运用多媒体营造欢快的教学环境、诵读感悟等等,十八般武器全力使出,学生在暂时的视觉或听觉冲击后仍觉雾里看花。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品味诗的语言,挖掘这些诗词的内涵,燃起诗词的意蕴,激荡起诗词中的情感,从而,真正的感受到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笔者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出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 知人论诗
古诗词的语言精炼,与现在的语言习惯截然不同。这样一来,经古人千锤百炼出来的精华反而成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掣肘——艰涩难懂。读起来拗口,解释起来费劲,理解起来更是云里雾里。怎样才能让学生打消心里对古人的陈见,乐意与古诗词碰撞呢?那首先得了解古人。
“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与古人对话,才能体会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事实也的确如此,古诗词的字词难懂,故事总有兴趣听吧!
在教学《宿建德江》时,学生很难理解“日暮客愁新”中的“愁”,为了排除后难,我先跟学生讲故事,讲谁?讲孟浩然,讲他的聪颖好学,讲他抱负高远;讲他青年时就“有声于江楚间”却在考试时名落孙山;讲他经人举荐受玄宗老大召见却因不分场合说错了话而触怒龙颜。因此,踌躇满志、求官不成的孟浩然最终被逐出京城,南下吴越,在建德江停舟过夜时写下此诗。学生在浩然诗人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中燃起了学习此诗的兴趣。有了对人物的生平境遇的认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最终与古人撞出了“愁”的火花。
是啊,艺术源于生活,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是诗人创作的源泉。诗人往往将这些凝成一个词或一行诗,许多教师本着“字字落实,句句解释”的原则,把古诗词进行分解,古诗词成了文字的机械堆砌,学起来肯定淡然无味,学习兴趣也在一个个字词的解释中消磨殆尽。那么,将一个个生硬的字词变成一个个生动的人物故事,是不是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二 知诗善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告诉我们实践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有意识的去挖掘语用点,训练学生语法知识的运用,可是,他们忽略了,诗句也是语言,也是可以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让学生认识到诗词语言运用的妙处,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也就提高了。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运用古诗词:
1 以诗为谜
小学低年级的课文中有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打一物),诗不喜学,但谜喜欢猜呀!再如“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学生在猜谜的活动中提高了学习古诗词的兴味。
2 以诗为画
学习古诗《竹石》,结合诗的前两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让学生画一幅《竹石》图,比起听苍白的语言费力地解释,画画更能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而呈现出来的画面效果也更能检测学生对该诗的理解程度。其实,古诗大多有着强烈的画面感,如唐代诗人王维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杰出代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初秋新雨图跃然纸上。
3 以诗为歌
中国的古诗词本身就有着不可估量的文学价值和文化特色,很多文人雅士为其谱曲,大街小巷随处可闻,如著名歌手徐小凤唱的《别亦难》就是以李商隐的《无题》为词,再进行谱曲而成。再如《但愿人长久》等。近年来,古诗新唱成了时代的产物,这种文化流行趋势既使古诗词得以传承,又使人们乐于接受,更为古诗词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人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4 以诗为文
“以诗为文”就是说把一篇古诗或一首绝句的题材用散文的形式写出来,而且富有诗意。小学阶段,这种特有的文学形式被简单化:将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运用诗词的意象,融合多种修辞手法,尽量表达出诗词中的景、物以及情感。如教学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根据诗句所描写的景物,结合现实生活中夏季阵雨特点,写一篇记叙文。这也在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5 积诗为友
人以群分,诗亦可成友。让诗成友,有利于古诗词的积累,也可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教学《宿建德江》的后两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通过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环环相扣,步步为赢,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之中,感受诗人羁旅中的惆怅与愁思。再如:“路转溪桥忽见”,“忽见”二字彰显惊喜之情,再结合“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情”靠“象”显,平面的词句通过学生的想象体悟,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人以群分促交流,诗以群分显意蕴,积诗为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主动性,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 悟诗善品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也正是它所散发出来的巨大的文化魅力,让凡夫俗子们忘而却步,其实不然。现代文是语言,古诗句也是语言,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更要注重诗意语言、诗句语言的传播运用。笔者从事小学高年级教学多年,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诗句语言,能为学生学习古诗词、运用古诗词起到一个表率作用,更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悟和品析、欣赏。
教学现代文《草原》,老舍笔下的草原一碧千里、牛羊成群,面对此景,作为游客的你脱口而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句语言的运用让学生领悟了草原的美,同时通过老舍先生的文笔让学生领悟这句诗的意境美,表达不同,文意相通,这又何尝不是收获?
又如教古诗词《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漆黑的夜晚,阵雨即将来临,这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呀!“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哪句诗最能体现诗人的此时的心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语言的运用反而使课堂妙趣横生,它拉近了学生与诗词的距离,增强了孩子学习古诗词的信心,古诗词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何愁学生兴不浓啊?
总而言之, 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是学习古诗词之本,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古诗词、积累古诗词、感悟古诗词,才会将古诗词所呈现的美转化为文字之美、语言之美、素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