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第20期   作者: 邓廷维
[导读] 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是目前的教学环境中所倡导的。其中,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最大程度调动其积极性,是极其重要的内容。
        邓廷维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苏家院镇迤那小学  657008
        摘要: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是目前的教学环境中所倡导的。其中,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最大程度调动其积极性,是极其重要的内容。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更要研究学生。更好地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种大环境下,培养小学生提问意识的教学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意识;培养
        引言: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大胆发问,这不仅能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也体现小学语文教学的进步。教师单一的讲解虽然能高效地传递知识,但是不利于学生思维的锻炼和发展。而相对于回答问题的意识,提问意识在学生的内心中隐藏更深,学生需要通过理性思维、冷静思考才能产生提问行为,所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课堂的主人翁感,让学生敢于提问、勇于提问,这样才益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一、创造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
        抛弃传统的向学生灌输、传授的教学方式,摒弃让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改变让学生唯师命是从的境地,创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让学生改变“老师说的就是真理”的认知,重塑开放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让学生大胆想、大胆问,将自己置身于和学生共同探讨的平等地位,即使说错也要以包容的态度去对待。在我国教育现状中,大多数学生存在“说错就会挨批评”的心理。在国人的印象中,教师的形象是威严的,很多学生不敢提问是碍于教师的严厉和责备。教师让学生主动提问时,怕出错更怕被嘲笑。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首先就需要从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开始。建立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机会,学会聆听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思维,课堂内外多与其沟通、交流。这样,既可以消除学生怕提问引起哄笑的担忧,又打消学生再次提问产生的顾虑。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才善于提问。
        二、在教学准备中给学生预留空间
        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应在设计教案时预留学生发挥的空间,否则学生将无从下手。例如,让学生充分做好预习工作,通篇熟读,甚至可以细化到段落,也可以从课题入手让学生根据课题大胆想象,踊跃发言。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也能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在激发热情的前提下,再引导其进行自由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发主动思考,然后教师再对其中更深的含义进行讲解,循循善诱,有效引导。


        三、引导正确高效的提问方式
        在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后,教师也会慢慢发现有些在学生的提问与教学内容没有丝毫关联,甚至有的学生无法准确表达出有效信息,导致教师和其他同学一头雾水。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正确高效的提问方式就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在通篇熟读的基础上,围绕课文内容,提出和课文紧密相关的问题,理清思路,在正式提问之前,经过认真、反复思索,做到不偏离、不跑题,这是教师应传授给学生的提问方式。如《落花生》这一课,在3—15段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思考许地山一家是怎样议论花生的,花生相比其他草本植物有什么特点。在文中父亲的第一次说话时,引导学生思考:爱慕是什么意思?父亲为什么会对花生产生爱慕之心?教师提出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后再发问。越是对课文熟悉的学生越能轻松地提出问题,这样先动脑再提问的方式也能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与掌握。教师教会学生怎样问,学生学会如何发问,这样的课堂教学是良性的、发展的,
        四、及时鼓励 全班动员
        教师应该及时鼓励善于提问的学生,适时引导不善于提问的学生,全班动员,不能让提问成为一部分同学的“特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在于动员一部分学生,也不在于引导成绩优异的学生,在于让全班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提问意识,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教师可以采取用小奖品奖励的形式,让一部分没有自主学习愿望的学生产生兴趣,当他们偶尔提问一次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机会及时点名表扬,当他们的提问意识慢慢培养起来以后,后期不需要教师再怎样强调,他们都会主动融入到课堂学习中。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是值得倡导的。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课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让主动提问意识在学生的心中生成,让学生在课堂不断发问,进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这样不论是“教”和“学”都会变得相对容易起来。要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努力,抛砖引玉。
        结束语:
        让学生不再被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应有的空间还给学生,和学生共同构建严肃、活泼的课堂环境,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问题意识,对这种意识的培养能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种由教师和学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是教学方式的进步,也是教育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张清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149-150.
        [2]马俊.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培养[J].才智,2017(36):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