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育并重:小学班级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0期   作者:颜杜玉
[导读] 本文就主要以提高小学班级管理有效性作为目的,运用管育并重的班级管理模式,优化小学班级管理,对小学班级管理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对创新小学班级管理模式提出了几点建议。
        颜杜玉
        (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高楼镇吴坪小学,甘肃天水,741320)
        摘要:学生主要是在小学阶段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会给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且良好的班级管理能够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使学生提升自觉意识,提高自控力。而以新课程改革作为背景,本文就主要以提高小学班级管理有效性作为目的,运用管育并重的班级管理模式,优化小学班级管理,对小学班级管理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对创新小学班级管理模式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管育并重;模式创新
1 小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想要真正有效地落实管育并重的小学班级管理模式,就必须要以学生为主,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习习惯,进一步地细化班级管理细则。而在传统的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由于过度地重视通过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因此导致管理方法过于死板,很难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班级管理。想要提升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就必须要重视情感育人,在管理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削弱教师力量,与学生构建更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而不是主导。但是,当前小学班级管理的育人效果十分不理想,不但轻视情感教育,同时也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1.1 轻视情感育人
        学校管理主要是以班级作为单位,而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大部分都过多地依赖管理的制度,教师在制定好班级管理制度之后,便希望能够通过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约束,并过分重视学生是否遵守纪律,但是却轻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生活中不但没能够体贴学生的感受,同时也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班级也没有开展相应的情感教育类的班级活动。这样的管理方式直接导致班级管理效果不够理想,班级管理制度缺乏个性。
1.2 过分注重教师管理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无论是思维或者心理,都还处于不成熟的时期,因此在这一阶段对学生所采取的培养措施,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之后的品格的形成,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思维。所以,教师也必须要重视小学班级管理,使班级管理模式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相吻合。但是实际上,当前的小学班级管理却并没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单方面的将学生当作被管理者,用规则和制度对学生进行约束。虽然从表面上看,小学班级管理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学生的健康成长,促使学生完善人格。但是由于小学班级管理过分的缺乏活力,注重教师的管理地位,学生的参与度非常低,所以针对学生的培养效果也不如预期。
1.3 轻视联动管理
        小学班级管理的主体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和学校,家长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之一,只是传统的小学班级管理过分地依赖校内力量,因此家长的参与度不高,家长与教师、学校之间也缺乏交流,这样直接影响到了班级管理活动的实际开展效果,同时也导致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家长不够了解班级管理的情况以及学生的日常情况,对学校和教师有很强烈的不信任感,而且由于班级考核细则不够规范,学生考核也非常随意,使得班级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2 管育并重:小学班级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想要完善班级管理体系,就必须要做到管育并重,所谓的管育并重也就是管理和育人并重,教师要做到制定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做出引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使学生能够得到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并逐渐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质。


2.1 推进管育并重
        利用管育并重理念对小学班级管理模式进行创新,首先就要制定详细并且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章,让学生能够有明确的行为准则,并且在班级管理制度下学习和成长。而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班级管理制度的确提供了非常大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把控,但是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就无法全面地发挥出班级管理制度的价值,教师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班级的实际情况,完善班级管理制度。而管育并重模式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够在班级管理中体现出班级管理制度的价值,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起到一定的育人的作用。因此在实施管育并重模式时,教师需要开展一些班级活动,例如感恩教育、团结教育等,让学生能够受到育人教育的影响,并且认可班级管理的价值。同时,管育并重模式也能够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师生关系能够更加平等、友好,也使班级管理不再是对学生的一种桎梏,而真正地成为一种合理有效的培养模式。
2.2 明确管理主体
        在创新班级管理模式之前,必须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明确学生主体地位是指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并且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以学生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围绕学生开展管理活动,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在班级管理中得到展现,而不是对学生进行限制、约束和管教,且恰恰相反,教师需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让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自控力,参与到班级管理中,甚至进行自主管理。而想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需要在班级内部竞选班委,利用全员监督的管理方式,使学生自主管理,同时也给予学生公平竞争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也让学生加强自我管理的意识。而如果能够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中,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就必然能够得到提升。
2.3 推进多元参与
        管育并重模式下的班级管理活动必然要得到优化,班级管理的力量也必然要得到充实,而班级管理的体系更需要得到完善,通过学校、家长、教师、学生等多方的联动,实施班级管理、科学考评,才能够真正有效地使小学班级管理的效果更加理想。而为了能够构建多方联动,实现多元参与,有必要构建家校联动机制,使家长也积极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中,例如,教师可以建立班级微信群,为家长提供公开、透明的班级管理环境,使家长能够充分地了解到班级管理的情况,以及学生的日常情况,同时也打消家长对于学校和教师的不信任感,并建立起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信任感,使家长也能够贡献出一份力量,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而在学校开放日,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的管理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使班级管理力量能够得到凝聚,并进一步地实现管育并重。除此之外,班主任也有必要构建更加灵活的学生考核体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管理,并且制定严格的管理规范,善用班级考核规则,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记录和考核,使班级管理的育人效果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管育并重作为一种十分有效、十分新颖的教育模式,能够使小学班级管理的效果更加理想,也能够将班级管理制度与育人模式相结合,做到真正的创新小学班级管理。而以新课程改革作为背景,班主任也需要改变自身的班级管理理念,尽快落实管育并重的管理方式,并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使学生能够得到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也使学生的自制力和自我管理的意识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并在学生之后的学习和发展中提供一定的助益。
参考文献:
[1] 黄丽冬.现阶段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25)
[2] 徐红,陆如萍.个性化培养: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与众不同的自己[J].中小学管理.?2019(01)
[3] 刘静.家长在小学班级管理和建设中的作用[J].基础教育课程.?2018(14)
作者简介:
        颜杜玉,(1963,4-,)男,汉族,甘肃天水人,中小学一级教师,大专,毕业于兰州教育学院,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1980年3月加入教师队伍,现任教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高楼镇吴坪小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