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小艳
湖南省岳阳市第十三中学 414000
高中语文老师都有高考的压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常不由自主地会肢解教材,将语文课生硬地变成了一节节数学课,特别是导学案的出台,使得语文课纯粹地变成了学生无休止地做题,教师无休止地讲题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强调“每一个知识,每一篇文章都不能当成纯粹的知识点,都不能分解开来单独进行技术训练,而是要通过语言文字的成品和丰富、鲜活的语言文字现象”,“提升他们感受汉语特点的锐敏性,在他们心里注入爱国的情怀,养成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可见语文课必须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每一个环节。如果语文课的独特的语文的味道越来越淡,越来越淡,淡到失去了语文应有的面貌。那么学生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成了空中楼阁。那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如何渗透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呢?笔者在听了相关语文教育专家老师的一次评课后,猛然顿悟,一堂课要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从这两个方面下工夫。
一、用朗朗的读书声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姓语,语即语言,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学生天天讲,日日讲,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学口头语言,练口头语言。而书面语言却用得少,说得少,这样,学生的语感能力很难得到提高,阅读鉴赏水平也停滞不前,写作水平更是难以提升。2017年版本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因此,作为教者在课堂教学中务必让朗朗的读书声推动你的教学进程。学生在自由的朗朗书声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嘛。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文学的修养就是趣味的修养。”又说:“文学教育第一件要事就是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这没有捷径,唯一的办法是多多玩味第一流的文艺杰作。”语文教材中的讲读课文都是非常经典的文章,都是一流的文艺作品,而经典的文章都是经历过时间的洗礼,越发彰显出语言的魅力。先生说的“玩味”就是要多去琢磨,多去领略作品的趣味,而玩味的不二法宝就是大声地去朗读。在朗读中品味,在朗读中感受,在朗读中欣赏。唯有如此,经典作品的精华才能“随读潜入”学生的思维,无形中就会感受到语言那种特有的魅力。
比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次演讲的内容就是三篇韵文,而这三篇韵文有丰富的内涵,丰富的情感,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不在探讨梁任公先生演讲成功的原因,而在于引导学生去理解、感悟、品味这三篇韵文的内涵。怎样解决这个教学重点,一个字,读。读是学好语文的法宝。学生只有在朗读中才能真正品味出经典课文的妙处。这篇课文中有一篇韵文《箜篌引》,只有16个字,而且有好几个字相同,加起来就只有几个字,可以说单调乏味,可是作者却评价说:它活化出了一曲悲剧,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人物,有背景,有情感。这样的话从何说起呀?大家读一读,讨论一下,品味一下。学生的胃口就吊起来了。有人物,有什么人物,一个白首狂夫。
有情节,他面对如此汹涌,又有暗流的河流,要架起一叶扁舟,硬是要过河,“渡河而去”,他的妻子,极力劝阻,呼天抢地。有背景,有暗流,暗流即乱世。起,他妻子阻止他过河;承,他妻子劝阻他过河,转就是他渡河;合,就是他渡河而死。最后妻子无可奈何也渡河而死,我们要引到学生去读,读出那种语文味,即带有感情地去放声朗读。第一句,妻子极力劝阻,声嘶力竭,“无”字要重读,而且要拖长音;公竟渡河,这“竟”字要重读,渡河而死,要读得沉痛哀伤。所以作者“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如果老师带领学生如此细细地去品味,细细地去涵咏,语文那种特有的语文味就袒露无遗了。在如此陶醉的朗读声中,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无形中会得到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也会在无形中得到培养。由此学生的语文总体水平的提高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让板书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根据词汇意义构造形体的表意文字,也是唯一一种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一种文字。板书就是将汉字工整地写到黑板上,板书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但随着多媒体的运用,板书显得多而杂。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学生学习很认真,听课的笔记记了很多可是该生的语文素养不见得很高,我们很难想到这与我们的板书欠语文味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么板书的语文味又体现在哪里呢?很简单,就是将课文中的一些鲜活的词句工工整整地板书到黑板上去。通过板书学生就明白这些词句是很重要的,印象也就会很深刻。
课程标准第9条提出:“美的表达与创造,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学生要能达到这样的审美体验,单单只是听,或者读,还达不到这种效果,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在教授新的课程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积累作品中的精华,在写作中有意识地去运用,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就能得到提升。
学好语文是个积累的过程,我们常强调学生课外要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可是高中学生的课业负担非常重,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看一些书,更有学生认为,看一篇好文章,不如做几道数理化题来得划算。而我们语文老师作为教者,一些讲读课文除了高考要背诵的篇目之外,很少要求学生去积累,去背诵。因此讲读课文中的很多精华都白白浪费了。课文中的精美词句在课堂上,也许我们重点强调过,但学生是不是深入脑海,这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还有的老师认为将课文中有的板书到黑板上这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吗?非也,恰恰是这种板书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这不仅重要,而且还要像老师一样记下来,不但要记下来,而且还要能写出来。久而久之,学生头脑中就会积累丰富的词汇。比如这篇课文,在第三、四段刻画了梁任公先生形和神,要求学生先找出来,然后板书外貌: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神,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将如此鲜活、灵动的词句板书到黑板上,这比板书“其貌不扬、气质超人”这八个概念性的东西要强得多。
总之,学好语文在于学生的朗读与背诵,抛开这个基本的东西,老师讲得再生动,学生也会收效甚微,如何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渗透核心素养,专家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那就是朗读是基本,板书是拐杖。当然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方法多种多样,教无定法,但我想,离开了这两种做法,不得不说是舍本逐末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