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峣
重庆市巴蜀小学
摘要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国提出了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国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王宁教授根据语文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特征,提出语文核心素养是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欣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为一体的综合素养。是个体在真实语言情境中的语言素质和语言能力。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对其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核心素养
前言
虽然新课程标准明确将口语交际、识字、写作、阅读和综合学习列为小学低年级同等重要的学习内容,但实际上教师对儿童的口语交际能力重视不够,对口语交际教学的意识不强。有一定意识的老师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付诸实践,必要的训练点也没有具体落实,无法满足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实际需求。一方面,由于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过于笼统,没有具体指出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范围,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参考,增加了教学设计的难度;另一方面,现有的考试没有将口语交际的内容纳入考试范围,大部分老师主要是应付考试,弱化了对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由此不难看出,我们的教师对儿童的口语交际能力重视不够,口语交际教学意识不强,教学目标不明确,而如何改善上述问题,对于小学语文教育而言迫在眉睫。
一、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课程体系
据调查,尽管根据相关规定各小学班级人数不能超过45人,但事实上学生座位仍常处于非常拥挤的状态。一方面,这种班级规模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些学生会离黑板太近或太远,学生进出座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教师的课堂管理。据了解,语文课本身课时少,每节课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所以对于老师而言,时间紧,任务重,不可能照顾到每一节课的每一个孩子。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共同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班级规模配置,完善课程体系,保证语文课时教学。尽管大部分老师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目前仍然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当然还有一些老师没有这种意识,只想完成教学任务,并不注重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教育观念仍比较落后。对于这样的教师,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不断完善语文课程体系,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一方面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科体系建设,改善教育资源和环境配置,落实以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基础的素质教育理念。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强化口语交际教学意识,明确教学目标
2000年以来,我国将原来的“听说”改为“口语交际”,并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使用,将“口语交际”与“读写”教学、“阅读”教学和“练习”(全文双引号查找一下都不对)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还提出了“口语交际”的总体目标和学习段目标。这种变化意味着口语交际教学,但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和小学语文教材没有明确规定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范围和方法,要求过于笼统,对教学方法和目标没有具体的说明或要求,使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没有参考依据。面对复杂的学术条件和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实际上很难完成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口语交际的教学也没有得到实施。此外,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只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而现有的考试没有将口语交际的内容纳入考试范围,这使得教师往往会弱化口语交际教学,很少关注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这与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不符,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一方面,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以立足于学习情境,完善教育法规,细化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具体到学年目标、单位目标、课时目标进行系统设计。针对不同的学校,也可以开发校本课程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在培养共性的基础上注重孩子个性的培养。
同时,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设计教学计划,落实每节课、每个阶段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二)提高口语交际教学技能,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清晰先进的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实践的保证,同时,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尚不健全,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口语交际教学技能,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设计教学计划,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保证学生的课堂训练。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互动活动。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能力、表达能力、交际礼仪、交际习惯等综合能力。语文课堂口语交际活动主要是指学生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际活动。教师在设计教学之前,必须清楚口语交际的本质。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索针对性教学的途径。教师可以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师生平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前,教师可以导入学生喜欢的谜语和有趣的话题,激发交际兴趣,营造交际氛围;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进行拓展练习。课后,拓展教材内容,借助多媒体将学生带入自己感兴趣的熟悉的生活情境,让每个孩子都有话可说,同时很好地保持孩子的交际热情;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学生的交流需求。
三、家校合育,培养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泰曼·约翰逊曾经说过:“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从我国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现状来看,学生的的倾听习惯普遍较差,这与家庭教育力度不足,家庭教养方式和教育理念上所存在的问题都有一定关系。为此家长需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不断学习,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加强学习,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首先,家长要同时肩负起“教”与“育”的责任,改变“孩子学习老师负责”的观念,发挥好家庭在培养孩子口语能力方面所占据的重要作用;其次,家长要主动学习,通过参加家庭教育相关的讲座,购买相关书籍进行学习等方式,提高自身口语与口语教育能力;最后,家长也必须认清自己与老师之间平等协作的关系。无论哪一方都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园丁,理应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相对于父母,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者,除教书育人外,还应该承担起引导和帮助父母的责任。教师要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向家长传递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并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联合,形成教育合力,让孩子在学校既能培养良好的口语交流习惯,又能在回家后受到父母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说法:“好老师是同时懂得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人。”面对复杂的家长群体,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引导家长,帮助他们掌握科学、先进的培养与教育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组织家长就相关话题召开家长会,邀请家长参加培训或专题讲座,并向他们推荐相关的学习平台或书籍,多交流,多沟通,明确良好的口语交流习惯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和坚持,这也符合教育影响力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相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帮助下,家校之间的合作将会愈来愈好。
结束语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皆具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历史上有诸多有关“舌头”的名闻轶事,诸葛亮舌战群雄、张仪说六国合纵而使秦统一天下、晏子使楚等。《战国策·东周》有云:“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言之辩,重于九鼎。”希尔顿也说过:“一个人说话的方式和他说话的内容,毫无例外地显示了他的品味。”到目前为止,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之一。可见,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一个人必备的基本能力,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良好体现。语文是一门基础课,重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而口语交际教学即是帮助学生提高其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一种良好方式,因此,重视加强口语交际教学,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对处于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关键期的小学生而言更是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J].中学语文教学,2016(11):4-8.
[2] 蒋子璐.口语交际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及方式[J].语文教育,2016(09).
[3] 周晓洋,代顺丽.于永正口语交际训练法[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39(9)119-121.
[4] 赵南.儿童教育发生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