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素养”流动在语文课堂里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第20期   作者:朱琳
[导读] 什么是语文素养?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其中包含了语文知识、语言能力、学习语言的方法和习惯,还包括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
        朱琳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第一中学  150300    
        什么是语文素养?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其中包含了语文知识、语言能力、学习语言的方法和习惯,还包括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这一核心概念的提出,就是引导教师充分认识学科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进而在课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学科思维,涵养道德品质、爱国品质。
        “语文素养”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它包括四个大的层面: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简单可归纳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四者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存在,往往相互穿插与联系,共同构成了我们语文学科的教育宗旨,也是我们当下语文教学的支撑点与落实点。在这种背景下,当我们再次提到“语文能力”,它既包含听说读写能力,又不仅仅是对语言技能的要求,而是整体素养的综合要求。换言之,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在语文的审美教育中,感知学科的独特魅力,从而形成对学生人格素养的有利引导。从更深远的角度看,我们要发挥语文学科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而这是其他科学无法替代的。因此,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践行、落实学科素养乃是教育的根本与必然,思考如何更好地将学科素养化育成教学的点滴,是我们教师一生的必修课。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这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的,并在学生的语言建构过程中得以一一实现。
语言的建构能力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议题,也是学生锻炼语言能力的最佳土壤。针对课内文言文阅读篇目,我们首先应让学生在课下梳理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其次依据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试着总结本课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再次,让学生体悟阅读文言文的感受,以提升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宗旨,在不断的总结、巩固中摸索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然后有效地阅读,发现品味古汉语的语言表达魅力。而在课内外阅读中,我们可以给学生设计几个层次的研究任务:比如积累汉语独特的成语、典故,比如观察古汉语的表达特征,比如让学生适当地运用文言词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做到问题的设置有启发性、针对性,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探究欲望,这种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
首先,思维能力要以联想和想象作为基础,丰富自己的感受与理解、语言表达;
其次,引导学生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在分析和比较中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引导学生学会审视文学作品,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批判性认识;
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般的教学都会总结归纳蔺相如的形象特点,如大智大勇、爱国忠君、以国家利益为重等。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这时抛出一个问题:蔺相如的成功还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展开多角度的探究,在分析讨论后得到“缪贤的慧眼识才,赵王的大胆用人,廉颇的勇于改过,秦王的贪生怕死等结论 ,这就很好的利用了学生的分析能力,驱使学生走向思维深水区,作深入的研读活动,而最终思维得以提升。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
能感受汉语汉字独特的美,表现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能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
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
比如:《荷塘月色》情系杨柳,寄寓苦闷彷徨中的思乡之情:举头望月色中的杨柳,俯首惦着心中的江南。以此作为一个起点,引导学生去探究古典诗歌中“杨柳”意象的赏析、鉴赏,收集诗句,合作探究。
再如:《林黛玉进贾府》一笑足传情,“笑”这个细节,让我们对贾府有了一个总体印象:贾府是礼仪之家。但这些笑的背后,却隐藏着无尽悲哀的内容,林黛玉笑的最多,但笑的也最苦。她背井离乡,寄人篱下,事事谨慎,处处留心,她要用浅浅一笑礼貌地回复每一个人;王熙凤的笑最“可怕”,“朱唇未启笑先闻”,这种笑是让人无法拒绝的;王夫人对王熙凤的笑是源于对其做事细心周到的认可,对黛玉的笑是出于对其身世悲苦的爱怜;邢夫人的笑不过是附和贾母,赔笑捧场,她们都是以笑为交际手段;贾宝玉是发自肺腑、真诚自然的笑。并布置课外探究任务:对《红楼梦》中各色人物“哭”的研究与讨论。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那么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要以敬畏之心识记和书写规范的汉字。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而汉字书写现状堪忧,为此我们应努力呼唤起学生对汉字的热情,可开展书写比赛、卷面评比、课前汉字趣闻等形式,
其次,将诗词、对联等传统文学艺术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注重课文中出现的传统文化常识内容。
比如:《荆轲刺秦王》是一篇“看似不起眼的文言文”,如果我们机械地文言文讲解,很难引起学生共鸣,我们可通过课本剧形式,让学生在编写台词、组织情节中,进一步体会荆轲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侠客精神,这就很好地将“仁义礼智信”的精髓在潜移默化中传扬开去。
再如《苏武传》,苏武在北海流放的生存画面一定要从细节入手去体会其“威武不屈”的可贵,让学生从文字中真正领略我们文化中的傲骨;《陈情表》的教学中,我们可引入中华民族的“孝文化”,这才是我们文化之根,文化之源。而这些,都应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