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第20期   作者:赵倩
[导读] 伴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学科所承担的任务不再只是传授相关知识,更是承担着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担。
        赵倩
        乌鲁木齐市第九十一中学    830000
        摘要:伴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学科所承担的任务不再只是传授相关知识,更是承担着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担。初中阶段的学生虽正处于培养兴趣爱好、形成并发展文化意识的关键时期,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不甚了解的现状给传承传统文化带来了阻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创新,有效地将传统文化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得以继续传承与发展。
        关键字: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措施
        引言:中华五千年来的发展与成就都浓缩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而在将其传承且继续发扬光大的任务中,语文学科的教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从当代初中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并未能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于文化的传承而言无疑是一大阻碍。因而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进行不断的改进、创新,确保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效果,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一、存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1.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所造成的局限
        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教师都未曾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情况,这也就导致不少教师都只是在做着“照本宣科”的工作。在长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在不断将教材中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并没有起到引导作用,这就致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强人意,还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磨灭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课堂教学形式的单一
        教师给予传统文化的重视不足,进而影响了传统文化与教学结合的效果,使得课堂所能达到的深度十分有限。此外,许多教师仍囿于传统的讲课模式,未能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增加课堂的活跃度。深度不足的课堂加上教师缺乏新意和变化的授课方式,所产生的沉闷课堂定然会令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针对传统文化渗透问题的措施
        1.提高教师文化素质,深层探究教学中的传统文化
        在传授知识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渗透效果。唯有当教师自身便具备较高的传统文化水平,才能够真正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融入于语文教学过程之中。
        例如在进行《苏州园林》这一课的教学时,除了要完成理解说明文这一问题及其特点外,还要从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风貌着手,让学生们藉此了解设计者以及匠师们的智慧、了解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培养审美情趣。这也就意味着教师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中所提供的内容,还必须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建筑文化和美学有所掌握。

因而,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必须要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对传统文化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探究,以保证教学的质量以及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承。
        2.在教学观念上进行改变,在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
        不少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出现了无法摆脱传统讲课模式的情况,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不论是对语文学科的教学还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言,都是十分不利的。
        首先,教师必须改变其传统的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其次,教师还要勇于在教学中尝试新的形式。尤其是一些讲授文言诗文等的课文,其难度容易增加课堂的枯燥乏味,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能够给沉闷的课堂带来活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以《桃花源记》这一课文为例,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借助相关的视频资源来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也可以尝试通过课本剧等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以此来更深入地体验、理解“天下大同”这一文化精神。
        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教学形式的创新及多样化,不但能够让传统文化很好地渗透于教学过程中,还能够让兴趣的种子在学生心中萌芽长大,进一步对教学效果、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积极的影响。
        3.利用活动延续传统文化的渗透,加强实践
        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加强实践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仅用有限的上课时间来完成这一任务无疑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因此,将传统文化的渗透延伸到课堂之外不失为一个不错的方法。
        一方面,可以围绕传统节日、节气等展开,组织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各类活动。如清明节,除了可以举办诗朗诵比赛、诗句积累比赛之外,也可以通过学习角、学习小组等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学习传统文化。不仅如此,还能够由清明节扩展至寒食节,让学生有机会通过自主学习、互相交流、参与实践等方式拓宽知识面,了解到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等板块来组织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自主性。如教材综合性学习单元中“马的世界”、“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等主题其实都为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了平台。与此同时,这些活动主题的多样性还能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同时,保持对语文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结束语:
        初中阶段是形成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因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而言,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具有重要价值。为了确保有效的教学和文化的传承,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进行改变,不仅要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也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应用更好的教学方式去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史艳霞.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01):113-114.
[2]马君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学周刊,2019(30):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