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张英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万向小学 311215
摘要 :在课程改革逐渐深入的过程中,阅读理解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即使是在小学,人们也有着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浅谈,在核心素养下如何提升小学语文阅读,并针对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对策,为后期提升阅读提供依据。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阅读 教学
前 言: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何让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是教学生涯中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打下的基础会伴随我们一生,因此能否在小学形成语文核心素养就变得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应该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积累、运用学到的知识、此外,教师要在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以及课后的反思中总结最高效实用的方法,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丰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阅读的作用
1.让阅读更加轻松
在核心素养的引导下,教师通过以读为本,在阅读理解中感悟知识,使学生的语言得到积累,从而促进阅读更加轻松。在阅读教学中,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在教学过程中,可指导学生引爆点:什么是挖井人? 挖井人和饮水思源是什么关系,怎么会连在一起?课文中的"挖井人'是谁?“不忘挖井人的人”由是谁?让学生根据前面情景大胆想象,培养学生思维活动创新。
2.改变阅读枯燥感
核心素养点亮学生的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细咬,来通过课文设置的场景,来研究任务的内心世界,并融入自己平时的感悟和理解。例如在读《四季之美》中,如果是纯阅读的内容,学生会表示看不懂或者不感兴趣,如果巧妙通过激趣导入,老师通过课堂提问“一年有几个季节?分别是什么?每个季节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说出自己喜欢的季节及其特征,可以让孩子们从不同的维度,引发学生思考,提起书本兴趣。
3.增长自身知识
优质的话语体系以及知识量的储备是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实现的,与此同时,多读书还能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我们经常把知识和智慧的概念混淆,其实他们并不是同一层面的,也不能够相提并论。我们通过阅读吸取的知识更多的来源于对事物的关注,而想要变得智慧则需要更多的思考。阅读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对提高学生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4.促进想象力发展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在活动中形成感受,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深刻印象。例如对于我们南方的孩子来说,雪是陌生的,因此在教学《第一场雪》之前,可让学生收集有关雪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对雪有一个感性认识。
二、小学语文阅读的阶段性教学
(一)通读课文
“通读课文”指的是读通读顺每篇课文,这是老师指导理解课文的前提,也是为今后学生的表达提供规范性语言的模式,学完一篇课文,读起来断断续续、耿耿蹦蹦,那就失去语文教学意义。学生学完每篇课文最好是有感情地“通读”,这需要老师加强指导,怎样去读出作者所要表达情感和意境,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也就是“语感”。常言说“文通字顺”,读通读顺,到写作时才会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很少出现病句。
(二)读懂课文
阅读时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要加强实践,首先要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去感知课文,然后安排学生独立阅读课文。
其次要学生理解和掌握文段内容;最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如教学读《我的叔叔于勒》中“吃牡蛎”的情节,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分析其细节描写的好处,总结出它的具体做法,体会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以读促写。
(三)读通课文
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是可以充分利用早读课的时间,抽出五分钟来选择一篇课外推荐读物让学生大声朗读,这些读物的体裁不限,可以是散文和诗词曲作等,也可以是短篇的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当然更好地是阅读名著名篇,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感就会增强,对文章的理解也会加深,但是,朗读这些文章不能是单纯的完成任务,要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积累,收集整理自己觉得有趣、有用、有意义的句段。
三.教学策略
(一)情感教学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文质兼美,其中蕴藏着很多培养情感的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应一道与学生反复读书思考,仔细比较揣摩,文章中那些精彩的片段,深刻的语句及至抒情怀的段落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如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二泉映月》内容时结合欣赏《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学生的感受更深,产生出多种情感:有敬佩、同情、赞叹、以阿炳为榜样学习…… 有的课文则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其中某些哲理的争辩,议论,提高学生鉴别真、善、美。
(二)鼓励交流
沟通是很重要的方式,作为一名教师要掌握与学生以及家长的沟通方式,教育是两个生命个体之间的交流,是情感的交互。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孩子,要学会转换到家长的角度,这样能帮助我们有更理性的方式、规则去衡量孩子的日常表现。在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来对文本进行解读,要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在首次阅读文章时,学生可以将文章进行高度的概括,比如用几个字、几句话来概括文章。思维导图也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在阅读过程中使用思维导图来做笔记,从文章中抓取关键词,从关键词中感受揣摩文章表达的内容,并将自己的体会记录下来。在学生自己的阅读完成后,要多与老师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他们感兴趣的文章类型也是不同的,在阅读不同的文章时感受肯定也是不同的,多交流可以让自己收获更多感悟。
(三)开放式课堂
教学方式有不同的种类,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被称为“封闭式课堂教学”,相对的,就有一种能够给予学生最大限度自由的教学方式,被称为“开放式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中心不再是老师,而是学生。也就是说,纯粹去谛在课堂上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的“一言堂”及“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那么,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开放主要体现在哪里呢?其开放主要是指空间、环境、资源运用等方面的开放。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都呈现出的是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关于开放性的具体的教学过程,都体现在课堂上。要使语文课堂成为开放式课堂,教师应有开放性理念与开放性态度。课前备课时,要设想课堂上的教学情境,当你把课堂交给学生时,会有什么情况发生,你如何驾驭课堂的学习活动等。虽说要放手,但不是完全撒手,关键时刻既要扶,还要能收,要做到收放自如。否则,开放式课堂教学会因混乱不堪而无法进行,耽误教学。
(四)有效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是促进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有效的提问更有利于交流,促进学生多维认知和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吃透教材,把握课文的三维目标,精心设计问题,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如我们很熟悉的文章《詹天佑》在文章最开始就表明了主旨: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是一个首括段,教师就可以抓住首括段,抓住“杰出”和“爱国”这两个关键词进一步挖掘:詹天佑的杰出体现在什么地方?爱国体现在什么地方?进而去体会全文的主题。以情感的聚焦点为突破口。
结 语:
总的来说,我们的言语技能训练、思维逻辑的训练、情绪感悟等任务都是由阅读来承担的,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大化,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能掌握阅读的技巧,能够自主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并能够消化它,让自己的认识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
参考文献:
[1]王安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升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35):58,74.
[2]张香芝.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有效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9(1):120-121.
[3] 王国文,伍旭清. 核心素养下的阅读行动[J]. 学语文,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