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芳
重庆市凤鸣山中学 400037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题教学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选择一个大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数篇文章的阅读。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化阅读习惯以及良好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有利于初中语文教学构建高效的课堂形式,值得我们提倡和借鉴。
关键词:大单元;主题教学;语文;高效课堂
引言:初中语文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程的设立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初中语文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比较刻板,只注重单方面的讲授。而现代初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方式,采用大单元主题教学,构建高效的语文学习课堂。
一、创设情境,大单元主题阅读
语文教学,讲究情境创设。教师在准备教学方案时,应该认真筛选较为有意义的大主题。同时以这个大主题为中心,大范围的搜索同一主题的阅读内容。教师在做好完整的教学方案后,就可以进入教学课堂。首先,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初中学生好奇的天性,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到情境教学的课堂中去。其次,当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课堂的大主题所吸引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开始围绕事先准备好的教学方案展开课堂讲解。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讲解可以选择可以凸显主题的任意一篇阅读文章。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带有感情色彩的阅读一遍,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需要解释的重点语句时,教师应该主动停下来为学生认真解读,仔细分析。当教师为学生认真仔细的分析过其中一篇阅读内容后,给学生几分钟自主交流思考的时间,思考之后,教师向学生展示几点有关阅读内容的重点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踊跃回答。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查缺补漏,思考学生的重难点。问答结束后,教师可根据这些重难点问题进行系统化的讲解,为学生重新梳理思路,帮助学生完阅读内容的学习,并且让学生学有所获。在进行完系统的梳理过后,教师就应该按照教学方案中所选择的同一主题阅读题目进行逐一讲解,并且组织学生分角色阅读,让学生成为语文教学课堂的主题,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这种创设情境,大单元主题阅读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二、以文代文,习得方法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大单元主题阅读时,可以采用以文代文的学习方法。也就是为学生讲解阅读内容时,可以挑选其中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为学生逐一讲解。
在此过程中,教师每讲解完一个修辞手法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己造句,举出一个和课文内容相同修辞手法的短句。如此反复练习,让学生牢记文章中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紧接着,当学生围绕课堂中的大主题继续阅读剩余文章的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挑选出与第一篇文章同样带有修辞手法的短句。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一个较为轻松愉快的阅读坏境中学习到更多修辞方法,并能够很准确的找出相同修辞方法的句子,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课程的学习效率。与此同时,教师在引用大单元主题学习的教学方法的情况下,达到了提高学生语文成绩,构建高效利率的语文课堂的目的,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这种教学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三、分享展示,放飞个性
初中学生正处于活泼开朗、天真浪漫的青春时光。他们每一个人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较为敏锐的感知能力,而初中语文课程的设置,也正是希望学生带有丰富的想象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生活,从语文课的知识海洋中任意遨游。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紧跟时代的要求,才用科学合理的大单元主题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因此,在教学课堂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天性,充分思考,认真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比如,老师可以围绕某一节的课题,组织学生们到大自然的环境中去。在保证学生的安全基础上,让学生在教室以外的环境中学习课文知识,并且是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这种形式可以使学生在一种较为轻松的状态下,接受教师的传授。学到更多的新知识,并且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快速提高语文成绩。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不但是教师的角色转变,同时也是学生角色的转变,让学生由一个被动接受的学习者变成了主动接受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放飞个性,并且感受到了教师展示给自己的大自然氛围。因此,这就是分享展示,放飞个性的教学方法。如此反复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延伸,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从一个授课者的身份成功地转变成协助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围绕各种主题组织学生展开主题教学的教学方法值得提倡和推崇,这种语文教学方式有利于让学生快速进入到文章特定的语境中,抓住文章的特点,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芷君.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单元整体教学策略[J].文理导航(下旬),2020(09):51.
[2]王秉然.大单元教学,让学生快乐学习语文[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24):50-52.
[3]郑美樱. 小学高段语文单元主题阅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