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霞
福建省泉州市城东中学 362011
摘要:当前对于化学课的研究多是对教学基本理论的探讨,多是停留在理论的高度,很少深入到教师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很少渗透到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学情境中去;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没有建立起适应高中学生发展的关于化学习题讲评课的具体的教学程序。本文主要浅析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要迅速地根据掌握的教育理论知识,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
关键词:化学新课程 自主学习 情境创设 对策
前言:
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自主学习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在呼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贵在塑造学习主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动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实现自我发展而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学习。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缺乏情境创设。
大部分教师在习题课中所安排的教学活动不能合理地依据学生完成习题作业的实际情况,只是按照题号先后顺序依次讲解,或者没有做好教学原则中的轻重缓急——对某些学生早已熟络的内容反复多次地强调,而没能着重解析重点难点盲点以及学生不懂应用的知识点,进而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由皮亚杰提出的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学习理论,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构建知识。?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以个人旧有的经验、他人的帮助为基础来建构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的四大要素。学习者通过在一定的接近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与同伴进行协作沟通,会话交流,与其旧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起联系,通过思考、丰富、调整、改造旧有的经验,最终形成新的经验,完成意义的建构。建构是一个主体积极内化、主动生成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解题只能作为学生的范例与引导,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独立解题过程。
(二)教学中缺乏创新。
如今教师布置的习题几乎全部来源于教辅资料,整个班级甚至整个教学进度、学生所用的辅导资料均是统一的,毋庸置疑,这种没有合理的针对性以及区分梯度的布置习题忽视了重要的学情——每位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对自身发展的需求不完全一致,学生完成习题时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打消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求知欲乃至自信心、逐渐被毁灭,进而对整个化学学习都丧失了兴趣。加之目前市场上的部分教辅资料和教材不完全匹配,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仅做表面文章,内容陈旧。部分教师盲目地补充大量难题和高考题,讲练脱节。教师如果在习题课教学中开展题海战略,那学生只能机械被动地完成任务。一题多问即从不同的角度对一道习题进行提问、深度挖掘知识内容。教师应将很多知识点在同一道题目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虽然多占用一些时间,但习题在精而不在多,由一道习题延伸开去的探讨与总结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习题本身。通过引导学生不断地拓展延伸,学生能从被动的题海中走出来,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坚持一题多问,看似效率很低,其实际效益的提高是不可估量的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一)塑造良好品质
新课程化学要求针对学生的心理需要,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化学学习,亲身体验化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例如,在平时的训练中,读题,文字较多的习题最好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题意,要“练出”迅速把握题意的能力,找到真正的题眼,也就是关键词和数据审题,指导学生将己知、未知、条件三者相互联系,学会用自己的化学思维进行梳理,善于理顺各信息之间的关系。有了良好的审题习惯才可能充分利用题给信息,正确分析题意分析,指导学生在审题后找到相联系的知识结构,也就是本题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理论或概念,必要时可以将大问题设置成小问题。
(二)挖掘学习潜能
化学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重要功能,为实现这一功能则需要选择有探究空间的习题。
学生通过对有探究空间习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与反思评价的能力,既巩固了化学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和敏捷性。需逐渐加大习题的探究空间,为学生搭建脚手架作出假设,降低探究难度,体会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提高探究能力,思维能力。
(三)激发学习兴趣
在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因素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情感状态,那么课堂教学必然能够事半功倍。多媒体教学对于一般的科目课程都适用,学习金字塔理论中的其他各种学习方法也非常适用于化学教学活动之中。“生活即教育”是由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理念,他认为生活就是大课堂,应该让学生走入生活进行体验,在增加兴趣的同时也能增长知识能力。
三、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对策
(一)布置学习内容,树立自学意识
化学教学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评价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练习各种习题,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勤思考,多提问,掌握解题思路。
(二)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内生动力
课程提出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命体验,使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生活经验的不断反思与积累,逐步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内化了的知识体系的教学理念。体现在化学习题中,要让学生对一些典型的教学情境,诱发内生动力。
(三)开展实验教学,培养探究能力
重视化学实验教学与创新活动,培养高中生的探究能力。对于高年级学生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化学实验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高中生可以首先要改变被动学习的方式,通过实验教学活动提高学生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高中化学课本中,通过在教学课堂上安排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学生选做实验、还安排了家庭小实验,为高中学生创造一些动手实践机会,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的主动学习。例如,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滴水生火”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由学生来完成演示实验,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胆大心细,注意观察每一个操作细节,以便为后面的问题打好基础。从而真正理解“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常用理念,为下节学习镁、铝、铁的性质做好铺垫。
(四)加强合作学习,优化学习效果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合作方式,要选准合适的时机,一般情况下,应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如在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在学生依靠个人独立操作条件不具备时,在学生束手无策时,可以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小组讨论、交流,难点得以突破,学生的思维发生猛烈碰撞,只有这样,同学之间才能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学们的创新能力才能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结 语:
在化学习题中有很多习题及知识虽然表面不同,但是在认知的过程中却体现出共同的学习方法过程,学生利用这些共同的结构,就可以主动地参与到其他同类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对高中化学教育教学的探讨.《求知导刊》.2014年11期.藏永德.丁海红.
[2].对高中化学教育教学的探讨.《新校园(中旬刊)》.2015年10期.陈泉军.
[3].高中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化策略研究.《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年2期.曾春森.
[4].高中化学教育教学新模式探讨.《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5年1期.郭玉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