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故事”中提升幼儿美术绘画能力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第20期   作者:赵黎黎
[导读] “学习故事”最为原始的地方是新西兰,它是一种叙事性的教学方法,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的故事形式去传授美术知识给幼儿。
        赵黎黎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圆通幼儿园  650000
        摘 要:“学习故事”最为原始的地方是新西兰,它是一种叙事性的教学方法,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的故事形式去传授美术知识给幼儿。这种教学模式很好的激发了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其中的独特之处备受幼教界关注。近几年来,我们也在积极的推广“学习故事”的教学模式。在幼儿进行“学习故事”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用“学习故事”的方法如何启迪孩子通过积极发现和主动探索进行美术活动,从而培养孩子的创造思维,发展个性,提高审美素养。
        关键词:   幼儿     学习故事    艺术领域     美术    绘画能力
“学习故事”最为开始出现的地方是新西兰,它是一种叙事性的教学方法,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的故事形式去传授美术知识给幼儿。这种教学模式很好的激发了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其中的独特之处备受幼教界关注。而且“学习故事”的美术教学在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多个发达国家的很是受到推广应用。所以近几年来,我们也在积极的推广“学习故事”的教学模式。
        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是幼儿美术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绘画可以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丰富情感,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实践活动能力。
         一、不同学者对“学习故事”的理解:
        (一)国外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理论研究:
        儿童绘画能力的研究有了10多年的历史。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的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为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个基础以18世纪卢梭时代为开始,更有价值的研究要算1927年法国心理学家吕凯的《儿童画研究》。随后,麦卡德主持的美国世界幼儿教育协会的儿童研究会对31239张儿童图画进行了科学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理论研究:
        国内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最早的要算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随后美术教育家丰子凯、陈之佛,儿童心理学家黄翼等也都有所研究与论述。第一次比较全面具体地阐述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则是教育心理学家潘菽。近年来,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空前活跃,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蒋荪生主编的《中等学校美术教学法》,屠美如著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等。
        二、学习故事的概念:
        学习故事(Learning Story),有时又称为叙事性评价(Narrative Assessment),是一种与表现性评价的理念非常接近的评价儿童的方法。叙事性评价也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情景理论的影响。“学习故事”反映的是幼儿关于学习过程的故事。“学习故事”从教师角度是通过对幼儿的一日生活和游戏的某一片段的观察和记录,进行评价和反思。从幼儿角度来说,“学习故事”源自幼儿作为参与的主体,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和游戏过程的记录,这样的“学习故事”具有主动性,随机性和自由性。
        三、幼儿绘画能力概念: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儿童用各种笔、纸等工具和材料,运用线条、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创造出视觉形象,从而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活动。 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1)认识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学习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的使用。例如,蜡笔、油画棒、彩色水笔、彩色铅笔、油画笔、毛笔、水粉色、水墨、油墨、棉签、印章、铅画纸、宣纸、白报纸等等。(2)学习用线条、色彩、构图来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想象。(3)学习正确的绘画姿态、握笔方法和集中注意完成作品等良好的绘画习惯。
        四、提高幼儿绘画能力的意义及美术教育的价值。
        (一)画画是孩子的需要。


        绘画是儿童不教自为的一种自然发现,儿童绘画是其一种兴趣的自然展示,兴趣是儿童绘画的内在动力。同时,儿童把绘画当作他们游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活动是儿童游戏的最高形式。孩子们每天都在饶有趣味地进行创作,这一活动本身洋溢着儿童天真活泼的情感,是儿童旺盛生命力的流露。美术对儿童是有价值的,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与玩耍一样,成为他们成长和自娱的重要实践活动。
    (二)幼儿美术教育具有重要价值
 英国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指出“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艺术来教育人,也就是说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教育家蒙台梭利主张:“应让儿童自由表现自己的自我,自己的思想,以神圣的劳动按照自己的情感去创作,让孩子学会驾驭自己的才能。”
        五、“学习故事”在美术教育的运用:
     (一)注意:幼儿在每天的在幼儿美术活动活动中都会发生很多行为,只有紧紧抓住一个观察点进行观察,才能够帮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支持。教师必须要抓住幼儿典型的行为进行观察,并把最有价值的信息记录下来。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表现出的学习兴趣、令人惊奇的作品、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等都是有价值的。
        (二)记录:在学习故事中,记录是评价的基础,只有运用详细具体的语言描述,才能将幼儿行为发生的背景、过程、与他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完整呈现。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相机等现代化媒体设备记录事件发生的全过程,这样既能够及时捕捉到幼儿的典型行为,也有利于教师完善行为细节,保证记录的准确性。
        (三)识别:教师应注重识别内容的全面与多元化,不仅应包括粗浅的美术知识技能,还应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识别。具体说来,知识技能方面的评价应包括构思、造型、艺术材料运用、构图、表现、着色等维度。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应注重对幼儿兴趣、主动性及自信心等的评价。运用学习故事对幼儿美术活动中的行为进行识别,应避免将幼儿美术活动的识别内容局限在作品的色彩、造 型 上,更要结合教育活动、评价对象本身的特征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识别。在美术活动中,幼儿所表现出的学习兴趣、专注性、创作性、坚持性、以及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幼儿在活动中能够获得怎样的发展,都是教师应识别的内容。
        (四)回应:在美术活动的回应部分,教师应避免回应的笼统,应根据幼儿的兴趣为幼儿提供具体有效的、能够发展幼儿兴趣的支持,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幼儿多种多样的回应。例 如,让幼儿对作品进行自我评价,了解幼儿对作品的态度,提高幼儿的自信心;也可以为幼儿提供多种多样的活动材料,提高幼儿的创造力;还可以提供支持,把这一学习内容与课程的其他领域的学习联系起来,以及通过家园合作来促进儿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2】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3月
        【3】刘晓颖《发现儿童的力量——“学习故事”在中国幼儿园的实践》北京少年出版社2015.6月
        【4】“学习的故事”——新西兰的记录式幼教评估体系  《幼教新视野》2011年 第3期
        【5】林琳 朱家雄《学期儿童美术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5月
        【6】朱家雄《儿童绘画心理与绘画指导》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1年
        【7】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8】孔起英《幼儿园美术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12月
        【9】张亚妮,王朝瑞,钱琳娜.“学 习 故 事 ”蕴藏的教育精彩 [N].中 国教育报,201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