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及其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第20期   作者:刘满娇
[导读] 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最为活跃切发展快速的时期,如果能在这个时候对其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对学生日后的各方面发展都能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
        刘满娇
        湖南省新化县琅塘镇苏溪明德小学    417600
        【摘要】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最为活跃切发展快速的时期,如果能在这个时候对其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对学生日后的各方面发展都能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师应当使用思维化教学培养利用数学思维认识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本文将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探讨思维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及研究。
        【关键词】思维化教学;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教育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国民基础教育收到的关注越来越高,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的教育需求[1]。自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教学成为了教育行业的关注点之一。要根据课程改革规定在课堂上落实思维教学的内容,首先需要教师正确认识思维教学的内涵,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心理规律出发,坚持学科立场,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经历使用数学思维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2]。
        1.思维化教学的内涵
        根据学生的阶段性特点,在小学阶段,学生受好奇心的驱使,逐步学会探索未知的事物,其学习能力较强,同时开始形成自我思想。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虽然较为简单,但却有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会发生转变[3]。在低年级时,学生未接受系统的训练,对事物的理解和感知还停留在较为直观的阶段,喜欢模仿他人,将教师说的话当做至理,缺乏自我认识,因此,在这个时期,学生的形象思维是最发达的。在中年级阶段,学生接受了学校系统化的训练和心理的成长,已经能够拥有较为自我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能够初步利用教学中的数学概念来对问题进行分析。在高年级阶段,学生已经能够开始逐渐理解体系化的教学内容,并利用数学概念推理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可以说,思维教学贯穿了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2.如何把握思维化教学的体系
        2.1抓住思维的起点
        如法国十八世纪著名的教育家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所说,“你要记住的是,不能由你告诉他应当学习什么东西,要由他自己希望学什么东西和研究什么东西,而你呢,则设法使他了解那些东西,巧妙的使他产生学习的愿望,向他提供满足愿望的办法。”要想做好思维化教学,首先应当为学生提供能够进行发现探索的素材,帮助学生了解其真实需要。
        在小学阶段,学生最大的知识素材来源便是书本,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将书本上固定的知识转化为其探索的对象,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分析。例如在学习数学新知识时,将陈述性的内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不再直截了当的对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还可以通过讲解多道例题的方式让学生总结答题时的规律。
        2.2关注思维的过程
        思维化教学中最重要的便是数学教学的过程。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对具体问题进行数学的思维分析。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有着很大关系,学生不仅利用各种思维方式学习关于数学的知识与技能,还利用教师教授的知识与技能来实践自己的思维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导学生学习以就事论事为主,即只围绕当前知识点进行学习,使得学生不能与其他知识点进行联系,造成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较慢,学习到的数学知识也较为零碎。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更加直接的体会,可以将其抽象化,例如让学生使用直尺辅助画线的办法来了解距离的概念,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同同时,还能直观地感受数学内容。


        2.3克服思维障碍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阻碍,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克服自身思维所限带来的障碍,这对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引导学生反思时,需要注意的是要让学生归纳问题的特点和自身思维的误区,以防今后同类问题的出现。在传统的教育中,应用类题型的答案往往是唯一的,但会有许多不同的解题方法,学生往往通过一种方法得到答案后便不再继续思考其他方法,而如果继续出现同类问题却不能使用该方法解决时,学生的思维就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便是思维的障碍点。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针对此类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不同角度出发,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让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达到让思维发散的目的。
        3.重视思维化教学的创新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学习的创新性,在和谐的氛围当中,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和学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研究表明,学生的问题意识越强,其大脑的敏感度越高,对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着十分大的帮助。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提倡讨论,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分析和思考。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创新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并总结出自己的思路。教师应当改变过去僵化的教学方式,不再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把教学活动当作日常交流一般,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开发其创新潜能。学生能够大胆尝试、多角度思考,对其思维的发展来说能够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4.思维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4.1通过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解题时,最先遇到的问题便是理解题意,针对此问题,教师应当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即说解题目的思路,说解题目的关键。在训练审题能力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更加直白的语言叙述题意,让学生加深对题目的理解,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的目的。
        4.2通过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训练和综合分析能力训练。教师通过对关键句子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对该问题进行快速推理,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既强化了学生对题该类题目的训练,又增强了学生的快速判断能力。教师通过对学生连续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将知识点联系起来,从细节入手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在答题的时候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4.3通过变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
        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变更叙述形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应变思维能力,虽然题目的本质未变,但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会有很大的改变。让学生从多角度出发,进行不同方位的分析和思考,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与同一个点上,能够较好的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5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行业受到的关注越来越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一大重点。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能力较强、思维最活跃且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思维化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使用数学思想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就需要教师根据现代教育学理念的指导,使用何用的教学手段,对学生加以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石卉.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解析[J].新课程(小学版),2019,000(011):134.
        [2]闫党朋.思维导图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上旬),2019,008(007):96.
        [3]吴婉玲.思维导图数学思维的"导航仪"——谈"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周刊,2019(16):0377-03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