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第20期   作者:胡杏婷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广,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胡杏婷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稔山第二小学 516347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广,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教师加强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多样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互动性,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上加快脚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育、培养思维能力、数学思维
        
        实施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加强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教师需要考虑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探索教学手段,通过课堂中科学锻炼思维的方法,结合教学实际内容,不断启发加强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创新性、灵活性以及独立性,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一、注重数学教材融合,重视学生思维发展
        数学思维指的是学生在学习、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产生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小学数学教材普遍具有跳跃性的编排,不易于小学生的接受与消化,教师的作用便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掌握学习的正确方式,将不同层级的知识点一一串联,在学生的脑海中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在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帮助辅导,但也不适合做过多的干预,帮助小学生摆脱依赖的思想。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可以保障学生学习高效性,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升学生思维水平
        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当小学生在进一步接触到数学知识,逐渐体会到数学的奥秘之后,好奇心将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驱使学生将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积极地探索数学知识。由于低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容易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观察力分散、情绪倦怠的情况,在数学课堂上需要教师使用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更加生动、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例如配合演示教具、指导学生亲自操作学具等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中抽象的知识点,增加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持久性。用丰富且巧妙的教学手段,让小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成就感。
三、精心设计数学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在帮助小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起到很大的作用。
        例如:由于小学生还不具备学习几何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在理解和掌握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容易造成学习积极性降低的情况。那么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长方体、圆柱体等积木,将抽象的几何图形概念,直观具体地让学生体验,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思维的灵活性与多向性。
        (二)加强数形结合,培养思维能力
        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得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在小学生的思维中产生联系。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借助数形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空间形式与数理关系之间相互转化的概念,并分析其中理论知识的本质,这样才能在掌握了知识点之后更好的解决问题。


        例如:
        在学习圆周长计算公式时,对于生硬的计算公式,小学生难以在第一时间理解并产生牢固的记忆,因此便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灵活的方式借助图形来对公式进行讲解,这样在加快了学生理解的同时,也提高了思维的深度。
        (三)加强巩固基础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每一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的巩固,在将所学知识反复咀嚼、消化的过程中,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熟能生巧的同时也能收获新的感悟,弥补之前的不足之处。对以往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在长期的知识积累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提高,逐渐完整起来,成为之后学习道路上的不竭动力。
        (四)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强的工具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学习数学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学生产生惯性依赖的习惯,教师应当为学生预留足够的空间,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分析、自由发表见解的机会。小学生的头脑变得更加灵敏需要不断的训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启发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前先进行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核心目的,抓住关键点,然后再进行合理的推断,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总结归纳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帮助学生拓宽思路,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五)结合生活,锻炼思维应用能力
        数学中的理论知识大部分来源于日常的生活,数学的应用也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普遍,教师可以讲课本上的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连接起来,找到切入点,结合情境展开教学,鼓励学生思考如何使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学习复杂的知识点时更容易掌握,另一方面也能够丰富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
        例如:
        在学习加减法时,将爸爸妈妈等家庭成员,代入到问题中的角色里去,将问题生活化、简单化,有利于小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在提升了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后续的学习。
        (六)精心设计课后联系,拓展思维能力
        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除了在课堂中,也可以结合相应的课后练习。解题的过程就是一次思维锻炼的过程,所以通过做题的方式,去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拓宽,能够提升其学习能力与思维水平。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个人接受能力,设计不同程度的习题,通过这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薄弱的内容,加以锻炼。
         结语:总而言之,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方式以及灵活性,将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贯穿至小学生学习过程的各环节中,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不忘强调教学方式的启发性,保持学生对学习的独立思考独立分析性,加强理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思维系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杨林.2019
[2]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J].张桂花.2019
[3]罗德刚.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8(36):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