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鹏
贵州省纳雍县曙光镇法杓小学 553309
摘要:相对于语言类学科的学习,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化的情境开展教学,从而比较形象直观地告知学生数学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将结合课堂实际教学经验,谈如何结合生活场景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以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素质教育
引言:众所周知,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年,在这几年中,教育领域的从业人员在教法、学法上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不少有效的成果。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情景的结合可以提高有效学生的探究发现能力。如果在讲堂中给学生们设置生活的场景讲课,并让学生们在情境中饰演一些角色,行使角色权力,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相比原来地传统教育进步许多,教师开始重视对学生学科思想、学科素养、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意识到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入教育情境生活化这一先进理念。生活场景教学法在教学某些抽象知识点时,可以使学生更轻松地去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例如,在教授“加法”一课前,教师可以围绕买东西找零钱这一生活情境制作课件,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扮演老板和顾客,然后让学生进行虚拟交易的演示,通过生活化场景帮助学生在这些生活化情境中了解数学加法法则,这种方式会让学生更有兴趣去学习。
另外,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可以通过生活情景化的教学得以提高。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充分探究实践,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明白鼓励学生的重要性,必要时需要通过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完成“减法”一课重、难点知识的学习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大家会遇到哪些场景能够运用到减法法则,然后鼓励学生举手回答。这样的方式就可以在一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数学演算能力。
二、教学资源与生活紧密相连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教学方法然已无法满足时代的新教学需求了。
如今,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学会利用教师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由于小学生好奇心强、而且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将数学知识与多媒体有效结合,将枯燥的数学公式和概念用多彩的图片或者视频来进行呈现。例如,教师在教授“九九乘法表”的时候,可以利用动画的方式来展现乘法表,并且配上歌诀,从而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记诵口诀。又比如,教师教授“面积”这一数学知识点时,可以播放一些讲面积演算的动画,像圆形的面积、四边形地面积应该如何计算,通过动画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点。通过诸如此类的方法,将教材枯燥的内容转换成可以吸引小学生注意力和好奇心的事物,以此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育的教学效率。
三、用实物创立学习情境
数学它实际上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科,蕴含着生活的奥妙,并非一门纯理论的科目。在课堂上,如何增加教学课堂的新鲜感,老师可以多使用一些生活实物来进行数学教学,拓展教学场景。例如,在教学“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生活联想,在课前准备一些生活里的四边形带到课堂相互交流。比如橡皮擦、直尺、本子,家里的镜子这些四边形物品,都可以作为老师上课用来讲解的生活实例。这些物品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菱形,能够分解成不同大大小小的正方形、长方形,因此教师在教授这一数学知识的时候,还可以进行有趣的知识拓展。
结合生活情境展开小学数学教学这一良好的教学方法需要具体情况具体运用。小学数学老师需要了解学生地生活环境,对学生所处地生活场景有明确的了解,才可以保证再实施生活化场景教学中不让学生感到迷茫。比如,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最好举大家都可以接触到的事物,而不是一些个体才可以接触的小众事物,否则只会加大学生的陌生感,让学生在熟知的生活场景中理解问题和思索问题会更好,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结束语:
数学教师应该在数学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不仅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应该提高学生各方面得素质水平,同时让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做人,积极快乐的健康发展。数学知识得学习有助于学生未来得发展以及对生活的理解,所以,教师要有意识的向学生传达“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服务生活”的理念,让学生认识到的数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最后,希望文章可以给相关从教人员一些思索和借鉴,并为实际的学贡献一点力量。
参考文献:
[1]年芳.巧妙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2017(11):177.
[2]景维芳.浅谈如何利用生活情境进行小学数学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7(2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