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音乐课堂管理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第20期   作者:杨琦
[导读] 提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许多音乐老师可能会认为“那是主课老师的事情,我只是负责两节音乐课,与我无关”,这个答案肯定是错误的。
        杨琦
        广东省东莞石龙镇爱联学校  523326
        摘要:提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许多音乐老师可能会认为“那是主课老师的事情,我只是负责两节音乐课,与我无关”,这个答案肯定是错误的。 随着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核心素养”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入研究讨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关乎教育战线上的每一位教师。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在此,核心素养看成是两部分组成:品格和能力。什么是“品格” 余文森教授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一书中的表述到:表现在人与社会关系上的自律、表现在人与他人关系上的尊重、表现在人与事情关系上的认真是人必备的三种核心品格。什么是“能力?”在余教授看来,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所谓的能力是“剩下来的东西”“带得走的东西”和“可再生的东西”。学生的阅读能力(输入)、思考能力(加工)和表达能力(输出)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基石。教授的解读通俗易懂,我们清楚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明白下一步应该怎样调整?重点做什么?同时也理清了“核心素养”和“双基”的区别,也回避走到以前的路上去了。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音乐、课堂管理
        “核心素养”强调“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它是动态的,标志着是学校教育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表明我国学校的课程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的教学不是为了学会“知识”而教,而是教会学生学会怎样学习,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即“授人以渔”。所以,课堂教学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我们的音乐课堂究竟需要怎样做才能够让“核心素养”落地?
        首先,我认为孩子品格的培养,音乐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不可取代.教师以身作则,坚持读书、坚持学习,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培养孩子们优秀品格的形成,例如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达;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认真的备课、上课;积极解决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总结不足等都会给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带来深远的影响。
        其次,关于“知识的建构”。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指出:学生在满足基本的生命、生存需要后,还需要满足“爱与被爱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我们都有感觉,进入信息时代的孩子们成长速度加快,个人意识提高,如今的音乐课堂上如果仅凭着老师喊着“听我说”,“跟我唱”是没用的,即使孩子们跟上了老师的脚步,那也是“被动式的应对”,无法激起孩子们的自主学习兴趣,每个孩子们都需要被“尊重”、被“看见”,只有当他们感到在安静祥和,被尊重、被信赖,放松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能思维敏捷,真正进一步发展“知识的建构”。所以,让我们的小学音乐课堂管理从打造倾听的课堂开始吧!
一、打造倾听的课堂。
    老师们的倾听:通过认真倾听学生的讲话,给学生树立倾听技巧的榜样。师生间、生生间、学生与家长间能够互相倾听是良好关系的开端。课堂上的倾听是师生沟通的开始,倾听让我们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孩子们组织语言表达的过程也是他思维发展、成长的过程。因此,构筑“相互倾听”的关系十分重要;孩子们的倾听:在老师榜样作用的带领下,养成尊重他人,礼貌倾听的好习惯;在音乐课堂中安静的倾听,感受音乐美,在相关音乐知识的基础上发展音乐思维,逐步形成个人的音乐表达的能力。老师用关心和爱滋润、浇灌,孩子们才能有进一步的提高。
二、打造审美的课堂。充分发挥音乐德育功能,让孩子和老师们在欣赏音乐旋律美的过程
中,激发内心对美的追求。


        例如疫情期间,我们开展了以“爱和和平”为主题的网课。自湖北发生疫情后,全国人民在习主席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抗疫,世界其他大部分的国家也严阵以待投入到这场战斗中。网课中播放《Heal  the  world》、《We are the world》、《Tell me why》”以及香港Beyond乐队的《AMANI》歌曲旋律流畅、铿锵有力、富有感染力,歌曲表达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地球的一份子。救助他人同时也就是拯救自己,唯其如此,世界才会更加美好的大爱理念。演唱中采用合唱,轮唱等形式,使歌曲的感情层层递进,升华意境、灵魂得以净化。好的音乐,会撞击孩子们的心灵,滋润心田,孩子懂得了好的音乐不分种族、不分国家,提高对“审美”的认识。
三、打造探究的课堂。
“核心素养”中提到,基础教育需要在“低阶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发展“高阶认知能力”,
亦即强调了未来取向的“能动的学力”,它是动态的发展过程。在老师的积极主动的推动下,学生也会积极探索,就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意义,这是师生互相影响的结果。
        老师们的探究:教师需要都建立自己的研究目标和方向,带着自己的课题致力于教学研究,不断成长。因为信息化时代、孩子不同,孩子们成长阶段也不同,我们要需要关注究竟怎样的引导让孩子们喜欢音乐?愿意用音乐表达情感?我们的音乐课堂绝不仅仅限于会唱几首歌曲,而是要考虑如何提高学生拥有较高的欣赏能力?能够分辨好听的歌曲,能够学会用音乐表达生活?
        学生们的探究:简单的教学乐器是探索音乐的必需品。手板、三角铁、铃鼓、双响筒、木鱼、钢琴为孩子们提供声音音质的探索;敲击它们可以理解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时值长短;较多旋律的模唱,感受旋律的走向,找到结束的感觉、发展的感觉等等,包括生活中的常见物品都可以成为学生探究的主题。这是探究基础阶段。但孩子们有一定学习积累后,我们紧紧围绕速度、情绪、节奏、渐强、渐弱的处理等方面音乐要素开展探究。例如二年级下册《郊游》,这是一首四二拍歌曲,强弱规律是“强、弱”,改变规律后让学生试着唱,同学们感觉到这样的“弱、强”让人不舒服,切身体会到歌曲的“强弱规律”对于歌曲表达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改变速度,同样这首歌进行速度上的改变后,同学们反映速度快,没有那种轻松愉悦,好像很着急;速度慢感觉“天都不蓝了”心里很沉重;最后我们在旋律的模唱中歌曲的最后一个音进行改变后,请同学们寻找结束感等。围绕音乐要素的探究活动让我们的音乐课进入更高的层次,发展了学生的感受能力,创新能力。
四、合作创新的课堂。
合作广泛存在于音乐课堂,例如合作唱歌,合作伴奏、合作创编。合作唱歌:学生们需要
及时调整自己的音量、自己的状态,注意音准、速度、同呼吸,力求让每一首歌曲都能够准确表达;合作伴奏:乐器的伴奏合作比合唱地表达更加精准,同学们扎实地掌握乐理知识,完全明白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以及休止符、理解歌曲的强弱拍、不同的乐器伴奏的节奏型不同,要稳住自己同时倾听别人的是否合拍;合作创编:为歌曲进行节奏创编是延伸、提高的部分。创编能力是学生对于乐器音色的挑选、使用何种节奏型?综合考虑后的音乐会带给我们什么感觉?怎样搭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合作中孩子们会有不同的意见,应该如何处理矛盾?同学们学会倾听,学会了等待。也就是在发生冲突的过程中,孩子们长大了,学会处理事情,处理人际关系。合作创新的过程充满了挑战,是学生“知识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音乐课堂”,教学相长,老师精心设计和孩子们共同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帮助孩子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自得其乐又才思敏捷,健康快乐成长;教师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示范带头作用,潜移默化地感染、影响学生,教孩子学会认真做人、认真做事。夯实了基础,未来就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就是教育的目的吧!
        
        
        
        
        参考文献
1、余文森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佐藤学   《静悄悄的革命》  教育科学出版社
3、佐藤学   《教师的挑战》   华东大学出版社
4、美  Vernon F.Jones & Louise  S. Jones   《全面课堂管理》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