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强
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思源实验中学 555200
摘 要:随着国家实施2.0计划以来,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作为初中音乐学科,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大家研究的重点问题。从当前农村音乐教育现状来看,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培养为基础,构建有利于初中生认知发展的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初中生形成较高的艺术素养。
关键词:音乐教学;核心素养;培养模式构建;问题研究
我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期刊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当教育个体具备专业学科素养并掌握知识传授方法时,就能引导被教育个体形成核心素养,并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简言之,当音乐教师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并掌握教学方法及技能时,就能引导初中生形成音乐核心素养,这就是动能教学理论。
一、音乐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而且是高级能力,不是普通的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可见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意审美的教育,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的素质。因为音乐是抽象的听觉的艺术,要注意培养感知的能力来提高审美能力;音乐是充满情感的艺术,字里行间都表达着浓浓的深情,所以要注意在音乐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的表达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的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
二、初中生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音乐作为情感信息传递的艺术学科,在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音乐早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以音乐作为知识信息传递的媒介,不仅能有效健全初中生的艺术认知架构,更能强化初中生的理解认知思维,让初中生形成较高的艺术素养。通常,音乐能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增强学生的艺术感受,促进学生形成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意识。
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面授课为主的音乐课堂,学生是被动接受者,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课堂,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既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也难以健全初中生的认知架构,不会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新时代教育形势下,以学生为核心着重于教学模式创新,才能升华初中生的艺术情感,促进初中生形成音乐核心素养。
三、初中生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现状分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从宏观俯视观察问题,我们看到的只是表象,为了得到第一手材料,我们必须俯下身段开展调查,必须让数据说话。从新时代初中音乐教育发展现状来看,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既缺少个性化元素,也缺少必要的创新教学理念,导致课堂教学氛围难以活跃起来,死气沉沉。同时,通过目前调查发现,农村中学或落后地区的学习,绝大多数没有按照教材教学,大多数初中的音乐课程设置太过单一,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着缺陷,很难满足初中生音乐特长培养与发展的需要。为了健全初中生的思想认知架构,促进初中生形成音乐核心素养,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创新精神,以激发个体学习兴趣为核心,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四、初中生音乐核心素养培养模式构建方法
(一)音乐课堂构建
有这样一个故事:“晋朝有一个叫王戎小孩,有一天,王戎和伙伴到村外玩,看到路边有一颗李子树,上面的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看上去很好吃。几个孩子像猴子一样爬上了树,并招呼王戎:“你怎么不上来。”王戎摆摆手说:“这个李子苦涩,不好吃。
”树上的几个孩子每人摘了一个李子尝了一口,又苦又涩,就奇怪的问:“你怎么知道,又没吃过?”王戎说:“这过路人很多,要是甜的,早就吃光了,怎么会等我们来摘呢!”大家听了都很佩服他。”
当我读完这个故事时,我就在思考,一个人在做事前要思考在前,思就是格物,“思”对于我们要上课的教师而言就是我们要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要教?“考”就是敲击、察以辨、以审、以有所为,其实就是我们的备课工作。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教师要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要对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综合评估,根据掌握的第一手教学材料作出分析,找到解决方法,构建立体化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认知规律采用立体化教学方法,通过打造立体化教学目标、构建立体化课堂教学模式、立体化传授音乐知识技能等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初中生而言,音乐课堂教学目标是导向,是音乐知识学习的方向标,缺少学习目标的指引,学生是难以回归到音乐教学的本质目的上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主,以学科问题设置为导向,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知识,独立思考。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认知思维,以音乐学科问题探究为导向的小组合作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并能高效率学习音乐知识及技能。
(二)给予学生空间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促进初中生音乐核心素养形成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教师必须要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认知方式和成长环境的不同,他们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这决定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音乐创造能力时,教师首先要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去想象,自由去实践。同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真正让初中生从心理上感受到音乐之美,充分调动初中生的感官能力,激发初中生的创新精神,让其充满自信,勇敢去表演和歌唱。
(三)创设教学情境
音乐的产生过程就是艺术创的过程,学生欣赏音乐和学习音乐的过程必然伴随丰富的想象及创造性的表现。学生的创造行为都是根据音乐教学所贯穿的情感目标来实现的。其中,想象力在创新思维教育中有着积极作用,没有想象力的支持,学生就不可能有创造性表现。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多媒体、故事等创设主题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扩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表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
(四)营造创新氛围
开展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设置创新教学环境, 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还要引导学生运用肢体语言去表现音乐之美,同时,要在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他们营造一种无拘无束的氛围,充分释放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象,发挥创造力。例如,在每节音乐课开始前,笔者都会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让学生跟着唱,采用这种兴趣引导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让他们高效率地学习音乐知识。
结 语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构建有利于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形成的教学模式,教师一定要认清音乐核心素养的定义及内容,研读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可通过构建立体化音乐教学课堂、给予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空间、创设音乐教学主题情境、营造有利于学生自我学习的创新氛围等方法完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自我认知、发展过程中形成音乐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国家教育部。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何克拉:《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与构建主义学习环境》,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年第三期(总第12期)。
4.《贵州教育》,2020年02期(总第6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