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长友
山东省阳信县商店镇小桑学校
去年9月份,我任教初二年级,我发现由于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小,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不到实质性的提升,特别是作文教学成了“老大难”中的“老大难”。结合目前农村中学教学中存在的重读写、轻听说,重课内、轻课外的教学现象,我决定,要在初二开设具有实践意义的阅读课程,从根本上解决这两个问题。推行阅读教学,也是我感觉在语文教学中最迫切的一件事。
我时常反思,为什么学生写不出感人肺腑的文章?为什么大家写的文章都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可言?究其原因:学生的生活都大同小异,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写不完的作业,听不完的父母的唠叨……很少有攫人眼球的亮点。为了让学生突破思维的限制,我决定带孩子们去书中寻求特别之处。因为读书能够让我们进入到另一个更为浩瀚的世界,让我们拥有一份独特的经历,收获一份特殊的体验。
冰心的散文体现着她自己所强调的独特风格,她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片段,编织在自己的情感波澜之中,凭借着敏锐的眼力和细密的情思,把内在的深情和外物的触发溶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给读者以崇高的美的享受。冰心十分注重散文内涵的美,她认为,只有真的、善的,才是美的。因而,她的创作,历来恪守一个“真”字,“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只听凭着创作时的思潮自由奔放。她的作品,挥洒的是她的“心灵里的笑语的泪珠”,描绘的是她心灵流过的痕迹,比如《笑》《印度诗人泰戈尔》《往事一》。而冰心的小说,往往喜欢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以“我”作为展开故事的线索,满蕴着深情,倾诉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触,使读者感到小说中所发生的一切,全是人生的真实,没有虚构编织的成分,具有逼真性和亲切感。并且她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大多不用浓墨重彩,也较少精雕细刻,只用素描的笔法。冰心的写法非常符合我们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很容易识记,而且更容易模仿。在此基础上,我还选取了张晓风、肖复兴、丁立梅几篇经典的散文,例如《母亲》《花边饺里的爱》《春之怀古》《回家》等。
解决了阅读文本的问题,接下来就是阅读课堂的呈现了。去年11月,在县教研室组织的教学视导中,我精心准备了一堂名为《走近冰心,感受真实的文学》的阅读课。设计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一是希望学生明确源自生活的才是最真实的文学,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就没有语文;二是希望学生能够从中学习文学创作的手法:善用修辞,结构严谨,抒发真情实感;三是针对目前农村的教学现状,鼓励学生多去听,多去说,多去阅读课外的名著。
课堂开始,我的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孩子们,对生活的真实的再现和原汁原味的描写才是最最真实的文学,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冰心,感受真实的文学。
”导入环节后,开始进入自学环节,“请孩子们大声朗读冰心的《笑》,在朗读过程中注意红色字词的读音,要求在文本中标注出来,必要时借助工具书,查出词语的意思。”并且由学生来完成屏幕上的练习。自学环节结束后,布置孩子们反复地朗读文本,这样孩子们对文本就非常熟悉了,就能实现教师引领下的深度学习,做到文本细读和得意赏言了。接下来开始整体感知文本,“文中描绘了几幅画面?他们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们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发现这几幅画面:墙上画中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地笑;道旁的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地笑;茅屋里的老妇人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地笑。但是后面的问题孩子们的答案就五花八门了,有的回答说“都是在写笑”,有的回答“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还有的回答“它们都是生活里的事情”。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做了如下总结:这三幅画面都是生活中真实的生活片段,而且画面感很强。为此,同学们要建立专属自己的日记本,随时随地记录下对自己内心有所触动的人、事、物,为作文写作积累素材。
王尚文先生所言:“把全部都聚焦于如何指导学生理解或运用语言文字上,这就是把功夫花在了该花的地方的语文课。”语文课只有加强语言教学才能贴近语文的本质,而决定语文教学方法也必须以言语的实践为最根本的方法,它必须有学生主体的操作实践,才能最后实现语文的教学目的(李海林)。在文本细读环节,我开始引领孩子们进行深度学习。首先我选取了文本中很典型的一句话“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著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然后对其进行修改:雨慢慢停了,有一道光线从窗帘后面射进来,我推开窗户一看,呀!云彩都散了,树叶上的雨滴在月关的照耀下亮晶晶的。”接下来,让孩子们把修改前后的语句进行对比,发现文本“美”在哪里,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探究文本成功的方法)经过我的引导,孩子们充分的参与和思考,我们一起总结出一套专属于我们自己的写作指南:一篇成功的习作要满足的你是个要素,一是要还原本真,二是要有真情实感,三是要结构严谨。要做到这几点,还需要注意斟酌用词、善用修辞、标点符号的多样化、关联词和过渡句等。
我的这堂阅读课得到了县教研员老师的高度赞扬,也引发了几位听课老师的共鸣。这堂阅读课,孩子们都表示受益匪浅,真正明白了文学大家的文学创作都是源自于生活,而且孩子们也开始注意将一些比较好的细节描写,特别是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还有一些过渡段,都摘抄在积累本上,以便在写作的时候备用。孩子们都不会再感觉生活很无趣,没有个人的真实感受,作文时不再依靠模仿中考满分作文来应付,而是主动去观察生活,热爱生活,有意识的借鉴名家大作的文学语言,再结合自己的语言特色,形成富有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现在我们的阅读课已经进行了一年时间,我和孩子们读了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书海徜徉,流连忘返,“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感觉我和孩子们每天都在进步,孩子们慢慢变得爱读书了,作文中也能发现优美的句段了。我坚信,只要我长久坚持下去,一定能很好地提高农村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并且真正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充分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把语文核心素养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