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中“如”字词义探微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第20期   作者:陈绪明
[导读] 笔者以《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中“如”字的词义为例,来剖析词义探微的必要性。。
        陈绪明
        广东省汕尾市林伟华中学 516600   
   “词的义项是不断地发展和演变的,常常是由最初的本义桶引申等途径产生出其他的义项”[ 秦国泰,“算”的义项历时演变考察,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03期。],可见,词的义项是变化发展的,我们对词义的探微,实有必要。笔者以《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中“如”字的词义为例,来剖析词义探微的必要性。。
一、各版本教材“如”的释义整理。
        粤教版教材(必修五)[ 广东省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必修五第124页。] 、人教版教材(必修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必修一第24页。]、部编版教材(下)[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必修下第15页。]均将《鸿门宴》纳入教材的必修课程,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在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但是这三个教材对“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中“如”字的词义解释均不做具体单独解释,而是放在整个句子当中进行理解。
        人教版教材此句解释为“杀人如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p24),对“如”不做解释。
        部编版教材此句解释为“杀人像是怕不能杀尽,给人用刑像是怕不能用尽酷刑”(p15),对“如”解释为“像、好像、如同”。
        粤教版教材此句解释为“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p124),对“如”的释义也是模糊晦涩,勉强可以说是“只、唯”。
        三个版本的教材对“如”字的解释均不相同。“如”字到底解释为什么呢?我们的语文教材均避而不谈,或者是语焉不详。
        重庆求精中学韩甫老师认为,“如”应该是作为连词,相当于“而”,解释为表递进关系。[ 科学咨询2012年24期第63页。]果真如此吗?
        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们进行探讨时,发现理解各异,众说纷纭。
二、“如”的词典义整理
        “如”作为一个重要的文言词语,却出现如此怪异现象,实在让人诧异,我认为有必要对“如”的释义进行正本清源,
        《说文解字》:从隨也。从女从口。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從隨卽隨從也。隨從必以口。从女者、女子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故白虎通曰。女者、如也。引伸之、凡相似曰如。凡有所往曰如。皆從隨之引伸也。

从《说文解字》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我们可以肯定,“如”的根本词义是从随(随从),是为动词,根据这个词义引申出到、往和好像、像、如同等词义。
   至于《康熙字典》中,“如”的释义更加复杂多样。
   纵观各种释义,归纳起来,大致如下几类:
        如[ 古代汉语词典,甘肃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678页。]:
        动词:从随,顺从,依照;往,到…去;及,赶得上;④好像;
        连词:相当于“而”,表假设、并列、转折、选择等;
        介词:相当于“于”,表引进比较对象
        助词:相当于“然”,形容词后缀,表示“……的样子”。
三、正本清源,“如”义探微
        首先,“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从句式结构上看,是对称结构,整句应该是“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能胜”。很明显,此处的“如”应该是修饰谓语“恐”。从句式判断,“如”只能为副词,而不是动词,更不会如韩甫老师认为的“如”是连词的理解以此方式,介词和助词的词义可以忽略不计。遗憾的是,各种版本的工具书中,均没有列举“如”的副词义。我想,正是由于如此,才会导致各种对“如”义的解读:韩甫老师的递进关系的连词解读,常义谦、黄全喜老师的“只、惟”解读[ 《中学语文》(教师版)2004年第6期第35页。]……
        其次,“如”字在各类字典和工具书中无副词这一词性,但是“好像”却有副词和动词的词性,因而笔者大胆推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中的“如”可以为“好像”(副词),《鸿门宴》中的翻译就合理和通畅了,既“杀人好像怕不能杀尽,给人用刑好像怕不能用尽酷刑”。
        故笔者认为,“如”义的词典释义中,应该增加一个词性:副词,好像。
四、词义延伸,辅以佐证
        当然,笔者的“如”的词性增加,不是毫无依据的,而是能够在古诗文中找到佐证的:如坐针毡、如鱼得水、如沐春风……的“如”,笔者认为,均与“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中的“如”字用法、词性一致。又如杜甫《石壕吏》中“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的“如”字,即为“好像”(副词)之意。
        词义的探析,笔者认为,需要有“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勇气,我们的学术才能真正百花齐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