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媛
南京市商业幼儿园 210004
“学习故事”既是一种帮助教师评价幼儿日常生活行动的方法,也是一种有助于教师改进自身教育教学的研究方法。它是在真实情景中完成的结构性观察和记录,是一种与表现性评价理念非常接近的评价儿童的方法,它试图通过连续描述儿童在真实情景中的行为来展示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状况以及学习与情景的多方面联系,它强调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进行全面整体的观察和评价。“学习故事”的宗旨不是评价幼儿学习和行为是否得当,它更多的是倾听幼儿的心声,发现幼儿的需要,帮助教师用更得当的方法去提高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学习故事对于教师的成长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学习故事这种运用叙事的形式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进行评价的方式,既是一种帮助教师评价幼儿日常生活行动的方法,也是一种有助于教师改进自身教育教学的研究方法。但是学习故事的撰写对于教师的专业能力方面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撰写学习故事的时候教师常常会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和瓶颈:
首先,是教师对幼儿的学习行为观察的不够仔细
在幼儿的活动中,需要老师有耐心的去倾听去关注幼儿一段时间内在学习什么,行为表现是怎样的,最后用陈述性的话语把和幼儿相处的现场点滴记录下来,在这么多的基础上再进行评价。但是,很多教师在这方面做的却不够仔细,经常性忽略幼儿的细小行为,使得对幼儿的评价不够客观全面,通过观察到的某些片段就直接给幼儿添上标签。比如有一位老师在她的学习故事种写到“在观察建构区的时候,有几位幼儿正在搭建积木,当他们搭的越来越高的时候,积木忽然倒塌,这几位幼儿此时并没有去重新搭建,而是把积木捡起来放回了收纳盒中。”这位老师对幼儿的观察记录到此截止,她对这几位幼儿的判断是他们该游戏没有耐心,遇到问题就直接放弃,缺乏长久的探索性和坚持性。但其实就在这位老师走开去关注其他游戏幼儿的同时,这几位建构区幼儿则是聚在一起讨论了一小会儿就又开始重新进行搭建。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其实教师一直都在观察着这群幼儿,可她直接通过幼儿走开就判断幼儿对积木没有兴趣,这样判断太直接武断了,不够有耐心,她的观察完全可以再等等看看幼儿把积木放入收纳盒后又去干什么了,这几个幼儿后来是否又重新进行搭建,或许他们是不是去找工具和帮手。由此可见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不够仔细,不够有耐心,缺乏判断性和客观性。会加入自己的猜测和判断,有时候也并不管是否正确。
其次,是一些青年教师的观察经验不足
幼儿活动时,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在最后对幼儿进行解读,分析他们的想法,分析他们学到了那些东西、他们的学习拓展和爱好发展水平怎么样。然而很多青年教师由于工作经验的不足,在分析和评价幼儿行为时并不够准确,用词和分析的点比较片面和囊括,甚至含糊其词。比如上面所说的搭积木的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这位教师并没有正确解读幼儿意图,她对幼儿的解读是缺乏全面观察性的,她所看到的只是幼儿在建构的过程中发生的一部分情况。由于自身工作经验的不足,导致她主观的觉得幼儿就是对失败了的事情失去了兴趣,从而自己也失去了观察下去的耐心。由此可知,如果教师对幼儿的想法和活动不理解,那么,我们下一次的方案就失去了针对性。
最后,是教师提供的解决方案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学习故事中,教师需要在观察和分析幼儿行为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将观察和分析中形成的认识和理念实施行动,提高自己的支持行为,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但有些教师在写后续的教育计划和支持策略时,会偏离前面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评价的核心问题,从而导致前后内容出现脱节的现象。比如另一个班级给幼儿设定了搭建长江大桥的主题,教师在记录幼儿建构过程、分析幼儿的建构行为之后,提出了这样的支持策略:“将幼儿搭建的作品保留下来,组织班级其他幼儿进行观摩”。组织幼儿观摩成品建构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法,但在不同的主题活动中,应该是不同的要求和结构以及提供的材料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想象,为此给幼儿适当提供一些辅助材料,更能满足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这样的支持才更有针对性。 教师应该结合实际记录并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一定要贴近幼儿,亲近幼儿,对幼儿进行正确的解读。不要凭主观意念去觉得幼儿,这样往往适得其反,使幼儿得不到好的发展和对新事物失去兴趣,并产生抵抗。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反思,我总结了可以提高教师撰写学习故事能力的几点指导策略:
一、学习优秀范例,帮助教师准确理解学习故事的内涵
教师在撰写学习故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时候是因为教师没有真正了解学习故事的内涵,对“什么是学习故事?为什么要写学习故事?怎么写学习故事?”不是很清楚。这时“范例”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给教师一些观察方向上的指引、写作方法上的指导。因此,选择一些学习故事范例,引导教师进行理解性阅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学习故事的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
比如:在幼儿园集体学习活动中,在不做任何要求的情况下提供一段学习故事的具体案例,播放一段现场录制的幼儿正在进行区域游戏的片段,请教师去观察这段视频,观察后大家讨论自己的想法,讨论完毕后,再对教师做出一系列的要求:一要明确观察的目的,带着目的仔细看、认真听,关注幼儿的语言、行为、与同伴和老师的互动等;二是要看到幼儿正在学习什么,能够学习什么,而不是幼儿不能(不会)学什么;三是记录时尊重事实,不加入教师个人的主观猜测;四是要运用专业知识对幼儿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不仅要关注幼儿知识经验技能方面的情况,还要关注幼儿学习兴趣、学习品质等方面的状况;五是要尊重幼儿个别化的学习经验,基于幼儿的已有水平提供支持和引导。请大家再一次带着以上要求去观看视频,做出对视频中幼儿行为的解读。
这种结合范例集体研讨的方法,能够帮助教师理解学习故事的内涵,这种方法非常适合一线教师,对提高教师撰写学习故事的能力有很大帮助。伴随着学习故事的撰写,教师的专业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二、剖析问题案例,增强教师观察和反思的能力
既然教师在撰写学习故事时会因为经验不足而导致写的内容针对性不强,指向性不够明确,那么收集教师自己写的学习故事作为典型案例进行集体剖析,诊断其中的问题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也同时能让教师在比较中学会记录和分析,在观点的碰撞中提高专业判断力和反思能力。
剖析案例主要以“提问”的方式引导教师深入反思。我们可引导教师通过讨论甚至辩论问题的方式来澄清观点,寻找有效的支持方式。以之前说过的建构积木”的学习故事为例,在教师阅读故事之后,主持人可以抛出几个问题引发教师的思考:“你觉得这位老师的观察记录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在这个情景里幼儿有哪些学习行为?他们处于什么发展水平?老师发现了吗?”主持人还可以通过反问、追问等引导教师深入思考:“你同意老师对建构区幼儿的评价吗?这样的评价有什么问题吗?”“如果是你,接下来会采取哪些方式支持引导幼儿的学习?”鼓励教师各抒己见,可以相互质疑、争论。正是因为教师在撰写学习故事时出现的问题比较多,所以我们应该开展交流会,和其他教师一起讨论交流整理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教师在撰写学习故事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观察解读幼儿的专业能力,发挥学习故事在推动幼儿学习拓展、促进教师这个专业成长方面的作用。
三、改变主观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解读幼儿的水平
观察力是每一个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观察是教师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发展的前提,因此,教师观察力的非常重要。教师必须先了解幼儿的学习或者需求,这样才有助于幼儿接下来的发展,所以对幼儿的观察判断必须是否正确、负责且有效度与信度的专业观察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在学习故事中出现的“观察记录过于主观,不能准确评价幼儿的学习行为和发展情况,支持策略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等问题,不一定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教师理念上的问题——缺失幼儿立场。所以教师要在心里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从自我的教师立场走向幼儿立场,在活动里主动接近幼儿,去相信幼儿,去尊重幼儿,为幼儿的学习拓展和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加方便有效的支持。教师应明确:幼儿是积极的学习者,他们带着自己的发展需求与认识特点进入学习环境,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可操作的、有潜在教育价值的、能引发幼儿活动兴趣与探索欲望的学习环境和材料,让幼儿在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中自我发现,推动主动学习的发生。教师撰写学习故事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从幼儿已有的经验和兴趣需要出发,站在帮助幼儿学习的角度,思考符合幼儿特点和需要的适宜的学习方法。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儿童是如何学习的以及对于儿童来说学习什么最重要。教师站在幼儿的立场思考问题,这有助于教师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幼儿。通过与幼儿活动的体验,能让教师更好地理解幼儿的感受,做到心中有目标,眼里有幼儿,自觉地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为幼儿提供更适宜、更有效的支持引导策略。
“学习故事”作为一种观察评价幼儿并将幼儿发展评价与课程联系起来的有效探索,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推广的,但是在学习借鉴过程中,我们不能只从国外幼教领域技术层面来学习,我们更多的是需要深入“学习故事”背后的价值观和相关的儿童发展知识,以此来带动教师的专业发展。伴随“学习故事”的深入实践发展,可以发现“学习故事”不仅仅是一种幼儿学习与发展评价方式,而且也是一种强调以幼儿为本,师生共同进步、学习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理念。将“学习故事”应用到幼儿园教育发展中能够更好的促进幼儿成长发展,对培养幼儿的良好心理倾向、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分享。
【参考文献】
[1]?周欣,黄瑾,华爱华,周念丽,张亚杰.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观察和评价——学习故事评价方法的应用[J].幼儿教育,2012,(06).
[2]?浦月娟.学思结合?提高实效——关于教师观察力培养的研修故事[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