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菲
楼塔镇岩山中心小学211266
摘要:语文是一门旨在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课程,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实践性理念在统编教材上得到了真正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其对课后习题语言的运用与实践的编排上极其重视,对课后习题进行仔细研读,巧妙利用课后习题进行教学设计,能起到直击教学目标、引导学习活动、指出核心问题、搭起学习支架的作用。然而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课后习题并未得到有效的利用,走出传统的教学误区,重视并深入解析小学语文的课后习题,挖掘其利用价值,才能提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关键词:五年级,课后习题,整体感知能力,实践研究
前言
语言的实践要重点突出两个环节,即感受的实践以及完成从感受到的语言对象到语感实践的转化。在快速阅读的训练过程中,整体感知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利用眼睛,一次性地吸收分散状态下的最大信息量。简单来说,就是在感知的过程中将一客观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在解析课文时,一些老师常常把文质皆美的一篇课文肢解到支离破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见树木,却不见森林,难以整体感知到课文内容。长期下去,将淡化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利于提高语文能力与综合素养。小学语文课后习题在编排上,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组织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分布于每一课,这种设计既指明了教师的备课方向,又理清了教学的思路。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挖掘课后习题的价值优势,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提升整体感知能力。
一、研究课后练习题的内容
小学语文课后习题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内容:朗读、复述、背诵等常规化的训练、找出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跟同学进行交流、写出故事的发展顺序并说出故事内容、仿照课文的写作特点来写一段话或者一个故事等。这些内容都在不同方面训练学生的不同能力的发展。小学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的题型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其题量也较为适中,课后习题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后习题明示了教学目标,重难点也标示得非常清楚,既提示了语文要素训练点,又暗示了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南针,也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天地,同时也可为家长辅导语文提供依据。课后习题是教学的风向标,其不仅注重基本语文素养的培养,更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简单地让学生做习题,而应围绕课后习题来确定语文教学目标,并通过设计教学思路,提炼出核心问题。
二、分析课后练习题的功能
(一)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
对于具体的文章,应在字、词、句、段以及篇上练习哪些内容,应在听、说、读、写上练习哪些项目,应达到怎样的训练效果,小学语文课后习题已经提出了相当明确具体的要求,比如对于训练要求,小学语文课后习题中时常出现诸如熟读、体会、理解、背诵等不同要求。习题的编写理念、各个栏目承载的功能以及教学目标要求都非常明确,教师可从课后习题中认清教学目标,根据学情,明确要教什么以及应该怎么教,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学会从整体感知来研读文章,构建起语文知识和能力体系。
(二)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目标
对于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小学语文课后习题也有了很明确的指导。在小学语文课后习题中,一般先提要求,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体会、理解、分析文章,然后再去回答问题,又或者是提示学生去查阅字典并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文章的字、词和句等。比《景阳冈》,课后有一个问题“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如“筛酒、哨棒”,可以猜一猜意思。”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词语应该从课文整体去感知文章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不懂的词语。这对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困难应该从何处着手去解决起到了明确的指导作用。因此,关注课后习题中问题的提示,且助于更好地把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改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改善自身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三)体现了“情感与态度”目标
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其对生活情感和态度的长期沉淀。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教育,不仅能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还能激发出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有助力于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这一思想在小学语文课后习题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小学语文课后习题的编排,多以易读懂,参考答案多样化的题目为主。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并不是课堂中一个独立的教学目标,而应该与语文知识的学习合为一体、水乳交融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的。小学生在回答课后习题的问题时可以直接表述自己个人的看法,有了思想的碰撞,才会有知识的飞跃。
小学语文的课后习题中有很多注重联系实际生活来进行情感熏陶。例如《手指》的课后习题,“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去理解作者赋予五根手指的不同寓意,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不同的手指对应生活中不同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将课文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了生活中。如果脱离了知识的学习,情感与态度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小学语文课后习题很好地体现了“情感与态度”的目标,引导教师形成“传授知识、完善人格、启迪智慧”三位一体的教学观,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的价值观和人生意识。
三、如何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
(一)接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的过程中,整体感知指的是学生阅读后的心理感触,通过整体领悟整篇课文,在短时间内学生通过直觉对课文中的要点进行大致的把握和领会,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吸收新信息,还要让过去的经验参与其中。整体感知效率,一方面跟阅读时的心理状态有关,另一方面又受到了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影响。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整体感知的初始阶段也是重组认知结构的前提。因此接轨工作对于整体感知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旨在提升学生的整体认知活动,让其朝着有序、系统的方向去发展。小学语文课后习题对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起到了较好的接轨作用,一方面课后习题引导学生深入去钻研课文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准确定位到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课后习题,给出明确的思考路线,巧妙引领学生提高整体感知能力。
(二)入境
整体感知侧重于引领学生着眼于全局,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对语感和各种语文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宏观上理解阅读材料。传统教学中一些教师会用大量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整体感知主张让小学生自己去把握和感知,针对一些教师在语法修辞、字词句篇的讲解中面面俱到的教学方法,主张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整体感知。入境就是将学生带入到作者的创作意境,让学生亲近作者,理解作者的心境。小学语文课后习题的问题设置极为巧妙,教师可将课后习题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引导学生走入作者的写作意境,促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课后习题以及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沿着课文的情感脉络走进作者的心境,把握写作的目的,感知课文中的典型形象,深刻去理解和体会作者融入于文中的思想感情。充分挖掘出课后习题的有效价值,引导学生入境,是整体感知课文的重要前提。
(三)架桥
整体感知既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起点,同时也是阅读教学的归宿。整体感知更具深层次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去掌握学习语文的策略与方式,架设起一座从“学会”通往“会学”的桥梁,并通过反复实践来掌握这种学习策略。小学语文课后习题就是起着铺路搭桥的作用,在课后习题的训练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学生去获取语文课本知识,大量吸收信息,以完成“学会”的目的,更要引导学生达到“会学”的境界。课后习题帮助学生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在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学会提炼和概括,学会迁移,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在小这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课后习题,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让学生走入更高的境界。将课后习题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从而不断促进学生掌握认知策略。
(四)明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应树立起整体意识,从整体再到局部再到整体。学习一篇课文,学生首先要纵观全局,了解课文的大致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对于课文的整体感知,起到了理解内容、把握主旨的作用。课后习题中有很多题目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起这些题目,在课堂中设立一个环节,让学生自己来复述,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更能抓准课文的主要意思,领悟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总结分析文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也就自然水到渠成。如果肢解课文的整体内容,大量讲解词句内涵以及写作艺术,也只是事倍功半,徒劳无功。
结语
课后习题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大宝藏,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目标,教师应对其引起充分的重视。语文教师应对课后习题多加以研究,不断反思传统的教学方式,触发学生的兴趣点,通过接轨、入境、架桥、明意,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这一过程,让学生真正地学会认知、学会合作以及学会创作,从而在不断地在整体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先云.《增强六个意识,教好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小学语文》[J](2017.1-2).
[2]强化课程意识,让语文课堂走向高效一-参加区小学语文优秀课展评活动有感.《新语文学习.教师》.2011年5期.徐金国.姚瑶.
[3]重视基础教学,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习惯浅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南北桥》.2015年1期.颜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