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思 范雨馨 谭肖肖 夏文萱 陈黛儿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江苏无锡 214028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城市进一步建设,古建筑越来越被重视。本文以古建筑现有的更新方式作为出发点,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探讨古建筑更新的理念与可能。简要阐述了项目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处更新案例提出了古建筑更新再生的定制化管理方式。具体论述定制化管理下分类的对策、实施的流程及全寿命管理手段。就国内古建筑的未来提出了思考。
关键词:项目管理;古建筑;更新;再生;
一、定制化古建筑更新管理背景及意义
为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古建筑的当代性表达越来越被需要。但古建项目修复与改造后的质量却良莠不齐。古建的更新再生面临着内外矛盾,在内部,古建筑本身与现代材料、商业模式之间存在矛盾,于外部,古建与周围环境之间存在矛盾,可能对原住民以及周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在这些项目中,项目管理者若能系统地确定更新类型与目标,明确更新方式,将能起到更有效的统筹指导作用。
定制化的古建筑更新是在归纳出现有有效更新方法的普遍规律后因地制宜地应用,以保证古建独特性。定制化的项目管理,则是以古建定制化为依托,全寿命周期的动态管理过程。 就古建筑更新再生而言,管理的创新将会为其带来更符合时代要求的转变。
二、古建筑更新项目管理现状
(一)古建筑更新项目类型
古建筑更新需要遵循三条原则:1.传承文化原则2.适用协调原则3.绿色节能原则[1]。以三条原则为基础,功能置换是更新常用的方法,它作为古建筑更新再生的一种有效方式,涉及保护和利用的平衡。根据是否进行功能置换可以将古建筑更新再生项目分为两类:
1.?进行功能置换:改变建筑原功能实现古建从居住建筑到商业建筑、从教育建筑到博览类建筑等的转变。如章堰文化馆、故宫古建筑群。
2.不进行功能置换?:保留原功能,如北京扭院儿四合院,住宅类古建筑更新后保留居住属性,继续私人使用或成为民宿。
(二)古建筑更新项目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近年旅游业发展旺盛,许多城市大举复建古城,盲目全拆新建。如山西大同市启动"古城复建计划"后,将大批古建筑无论新旧价值全部拆除。一刀切后却又新建多处仿古建筑。同时,模式化更新的问题也十分常见,古建在更新前其状态各不相同,套路化的更新改造违背因地制宜原则,使古建缺乏其年代与地域特征,逐步失去特色。更新项目结束后,建筑仍然有遭损害的可能,但很多项目缺少全周期维度的考虑,没能提供持续的关注与循序渐进的维护与改善,使得项目寿命短暂。
三、古建筑更新定制化管理方式
(一)建立古建筑更新方式系统化分类的对策框架
广义的“建筑更新领域”包括区域更新、城市更新、街区更新、建筑以及环境更新一系列范畴。对于古建筑来说不论是街区建筑,亦或单体建筑的更新,都应首先按古建筑的价值、建筑类型等进行分类;将尊重古建筑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作为前提,强调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如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破损较轻的古建筑,采用保护为主的方式;科学价值较高、破损严重的建筑,进行以修复为主的古建筑更新;对于使用价值较高的古建筑,结合所处地区业态,选择再利用模式如发挥文化用途、增加商业用途等。
随着我国新型城市化不停开拓,常有不是“纯建筑”的项目,面对复合的发展需求、不确定的工作对象等状况时,迅速地理清思路找到设计方法是不易的,因此建立古建筑更新与再生的系统化分类框架将便于为古建筑更新项目进行定制化的管理。
1.项目主体
古建筑更新与再生的实体项目主体包括区域、城市、街区、建筑以及环境。城镇类的项目在建设主体方面是承担政策制定、投资、审核等的相关部门;在工作主体方面是借助多方共同平台的建构,组合的相关企业。在使用主体上是涉及项目运营和使用的市民、游客、投资者等主体,而且这些主体可能是互相转化的。
2.空间维度
在建筑类项目中为了适应新功能的需要,再利用改造的具体措施和形式非常多样,包括:
(1)局部增建,如上海和平饭店改建工程,梳理了建筑的功能秩序同时巧妙融入现代酒店的顶级配置。为补充建筑的功能需求在西部新建局部十层的九层建筑。
(2)分隔空间,如卢卡圣?马丁大教堂博物馆用钢制栏杆划分出展览区,迂回的空间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心,使得所有的展品得到了最佳的展示。
(3)整合空间,将原来分散的空间通过连廊搭接、加盖屋顶等方式整合成连续空间。如大英博物馆用玻璃顶棚搭建在展厅上,使投入的日光变成漫反射改善了空间舒适度。
3.时间维度
注重项目的全周期维护,通过生命期去考量和生产绿色建筑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可利用BIM维护及拆除。
4.体系维度
城镇类项目的设计团队应认识到一个城市具有正常运转所拥有的生态、交通、社会治理、教育、防灾等等体系。要根据更新项目的尺度找到对应的体系,利用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
5.情感维度
要注重当地人情感的保护和回应及人文承载等唤起人与环境的情感关联。应与对应项目主体深入交流,挖掘场所精神传递当地独特的气质。
(二)古建筑更新和再生实例
青木川古镇是保护修复的典型例子,镇内居民人口构成复杂文化风俗多样;古镇大部分是砖木混合的合院式建筑,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坍塌; 住宅内部结构被居民随意修改; 建筑沿街立面破坏了整体风貌。方案从三个层面进行修复:宏观——修复青木川古镇的整体格局;中观——修复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微观——重点建筑的修复设计。青木川的更新深刻体现其价值,街区上现存的各种建筑物上的历史信息,是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历程中最直接的表现,无论进行什么样的修复,都没有改变原有的样子,保留了原有的记忆。
而成都的宽窄巷子项目是根据建筑及整个街区实际情况考虑将新的业态带入该地区。不仅针对建筑的保护及改造,更是针对其历史文脉、业态分布等的进行调整改造。政府成立委员会以及文旅资产运营管理公司以确保宽窄巷子的长久治理和运行,真正遵循了“循序渐进、有机更新、居民参与、动态保护”的原则。对比青木川的更新可以看出,古建的修复,不仅能够从传统价值的角度出发,也可以有战略性的发展眼光,对传统与现代进行整体性把握。
(三)定制化古建筑更新中项目管理具体流程
1.普遍存在的更新流程
既有古建筑的定制化改造更新大多经历详细且复杂的调研、分析评估、规划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应用、现场调整配合等步骤。
最初阶段项目管理方需指导团队进行详细调研、绘制现状图纸,对其价值作出分析评估。做出初步的规划设计。此后进行详细方案设计,赋予古建多种可能。管理方综合多方态度选择出最适宜的方案。
方案确定后绘制施工图,部分具体应用措施可以开始试行。随着现场的不断深入,可能产生新发现或暴露新问题,比如一些高价值的雕塑、细部构造等。应及时跟进调整具体方案。
最后进行整体评价审核。每一个古建筑都有其特殊性,对更新项目进行整体评价利于查漏补缺,归纳现实经验,为其他更新再生项目的开展提供方向与学习资料,具有重要意义。
2.更新流程定制化标准化动态化
更新项目中涉及到的问题方方面面,可能出现更为细节或独特的步骤。不同设计理念指导下的更新流程会直接地影响到项目的开展。因此管理方需要在前期定制出最为合理高效的流程。而全流程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标准化。制定一系列管理规范与方法,细化与量化流程中的关键点,进行管控监督保证朝着预期目标发展。同时,项目中每一个阶段的管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应是动态化的过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与他方配合结果来不断地检查、修正。确保更新项目的设计质量。
(四)定制化古建筑更新后全寿命周期的项目管理手段
古建筑的更新再生不在项目竣工那刻结束,而应自此开始。当今城市生活背景下,要塑造一个活力的空间单靠设计是单薄的。政府、行业需要重视对古建筑保护意识的宣传引导,形成共同价值导向。在这一意识的影响下,才有可能真正为古建筑带来新的生命。
所有的建筑在使用过程中都需要维护,古建对木材的使用加大了维护必要性和难度。定期勘察维护能以更低的成本解决问题并延长建筑寿命。管理者应制定明确的勘察维护制度。随着建筑领域的进步,新技术与材料能够更好地保护或再现古建价值。更新理念也随着社会意识的变化不断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管理方应积极学习最新的技术理念,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新技术或调整建筑使用模式。定制化管理理念与全寿命周期的管理态度相结合,古建筑才得以适应城市发展中不断变化的状态与需求。
四、古建筑更新定制化的意义
(一)更利于节省资金
古建筑盲目改造不仅损坏古建价值,这类大规模改造造成材料人力等资源的大量消耗,使得需要支付高额费用,造成古建与甲方两败俱伤。而古建定制化的项目管理可以有效地"对症下药",最大程度保护古建价值,节省不必要的支出。
(二)更利于长稳运营
古建筑更新的定制化促进项目双方从古建筑更新的全寿命周期考虑,不仅保证古建能够得到长期关注和改善,也能使项目多方达成更加稳定的项目合作,从而促进项目长期稳健运营。
(三)更适于与城市融合
定制化的古建筑更新不仅要求项目管理方做足功课,制定符合古建状况和地域文化的更新方案,且要求项目管理方长期关注、维护古建筑更新后与居民生活、城市发展间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举措改进,在整体的更新项目管理上更系统科学,使更新项目真正落地并生长为被人们喜爱与保护的城市空间。
五、结语
古建筑更新是每个历史地区在城市更新进程中都要面临的问题,只有因地制宜的更新方式,才能留住历史焕发新的活力。在尽量维持古建筑现状且能符合现代生活特殊需求的前提条件下,重新思考古建筑更新的方式,希望能为项目管理者提供新时代背景下古建筑更新的方式参考。
参考文献:
[1]梁天毅.古建筑功能更新再利用模式研究[J].住宅科技,2019,39(2):50-53.
[2]庄彦.基于保护的苏州“古建老宅”功能置换设计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苏州科技学院,2015.
[3]长安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青木川古镇历史街区保护与修复设计方法研究》 李文阳
[4]《城市历史空间再利用与城市文化空间生产——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王淑娇 李建盛
[5]薛文飞 朱晓玲,城市设计全过程管理的若干思考——以上海为例,2016,TU981